首页 |
|
读《牛棚杂忆》有感 | |
| |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十二国语言。他于1911年出生,2009年逝世,一生经历坎坷,被劳改、批斗,见证了许多荒谬之极的历史事件。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写的散文随笔,是其对文革时间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看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得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在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牛棚其实就是劳改大院,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于那段历史只有从电视剧中看到,对于认识都是模糊不清,季羡林先生进过牛棚经历过历史,所以想真实把这段经历写出来,让后代人了解真实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写牛棚杂记的由来。此书开篇写道:“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吧。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 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读此书有很多出乎我意外的东西,首先是此书文笔通俗易懂。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语言学会的会长,精通德、英、印度语、梵文等多种语言,据说是为数不多看得懂吐火罗文的学者,他完全有本事把此书写的高深文雅,然而季先生为了让大多数人能看懂、能记住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让悲剧重演,他通篇都是通俗的笔调,易懂的文字。 作者在《牛棚杂忆》中是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由于不满北大当时的当权者聂某的独裁统治,季羡林被“打倒”、被抄家、被批斗。由于经历了各式批斗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竟然用了这样看似搞笑的笔调:“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这次批斗就是如此。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喷气式。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读到此处笑不出来、哭不起来,心中波澜非语言能形容。很难想到的是作者都是这种笔调记述那段历史的,他把自己的痛苦用幽默的笔调写出。 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对像作者这样所谓的“黑帮”的惩罚更是“花样翻新”,比如:规定不让这些“反动权威”抬头说话,以至于后来季先生重或“自由”后抬头说话反而觉得“不习惯、不自在”了。对于“不听话”的老教授是让他们在烈烈夏日睁眼看太阳一个多小时。至于用自行车链条抽打、用较细的铁丝挂较沉的牌子于脖子上等等更是家常便饭了。 季羡林先生出这书的目的是什么?世俗的名利对其说是算不了什么,更不是为了打击报复,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这是一本读后让人沉思的书。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