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0600004260598N/2015-10087 成文日期: 2015-07-30
发布机构: 商务局 组配分类: 经济建设

烟台市商务局对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284号提案的答复

日期:2015-07-30      来源: 商务局

字号:

文号:烟商务办函字〔2015〕17号


对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

第124284号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烟台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蔬菜规范化经营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蔬菜消费安全,在改善流通环境、强化市场监测、创新监管手段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提高了蔬菜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为蔬菜消费安全提供了坚实屏障。

      一是建立完善蔬菜质量监测体系。建立专职检测机构。2001年11月设立了市无公害蔬菜监测中心,2008年6月更名为市蔬菜副食品质量监测中心,主要负责蔬菜副食品的日常质量监测及监测体系建立、检测结果的汇总上报及对外发布。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成了专业实验室。中心先后被全国“三绿工程”办公室认定为全国第一批食品安全定点检测机构,山东省“计量认证合格单位”和省级食品安全定点检测机构。构建多层次检测网络。针对蔬菜种植分散、流通环节众多的特点,突出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这两个关键节点,先后在市区设立了32个蔬菜检测点(站),配备了60多名检测人员,形成了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三级监测网络。建立了蔬菜流通索证索票制度,各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检测室每日对上市蔬菜进行检测,合格蔬菜发给“合格蔬菜证明单”,实行持单免检进入零售市场,未经检测流入零售市场的蔬菜由其检测点进行检测。目前,日平均抽检蔬菜样品700余个,占市区蔬菜销售量的70%左右,2014年全年检测样品26万余个,平均合格率98.5%。建立了不合格蔬菜销毁制度,对农残严重超标蔬菜实行就地封存和集中销毁,2014年查出并销毁农残严重超标蔬菜6万余公斤。强化宣传引导。建立了“烟台蔬菜质量安全网”,在烟台日报、晚报、晨报、电台、电视台和烟台大众网等网络和媒体设立了蔬菜质量情况专栏,及时公开蔬菜监测体系的运行情况,提高群众的鉴别能力,引导群众选购“放心蔬菜”,提高参与监督的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2014年在有关媒体发布蔬菜检测情况和食菜常识630余篇次。

        二是完善流通消费环境。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改造工作。2012年,将市区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工作列为为民服务实事,对35处农贸市场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2013年和2014年又先后完成了5处和2处农贸市场的建设改造。三年累计新建、改造农贸市场42处,其中新建11处、改造提升31处,总投资3亿多元,市、区两级财政补贴资金2000多万元,建设改造总面积25万多平方米,涌现了像芝水市场、烟大市场等一批超市化标准市场,北河街、四眼桥、三环等一批老旧市场设施条件、交易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强化规划引领工作。会同规划部门编制了《烟台市市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14-2020年)》,编制了市区农贸市场专项规划,按照每3万人、服务半径500-800米设置1处农贸市场的标准要求,力争到2020年市区标准化农贸市场达到99处,其中,新建51处,改造提升19处,保留29处。该规划已通过市规委会审定,近日将上报市政府批准实施。

       三是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菜篮子商品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实际投入资金800万元),有效提高了菜篮子食品保障水平。针对我市蔬菜供应主要依靠“客家菜”现状,采取有效调控,适当资金补助的手段,每年在近郊和远郊,选取部分符合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农田纳入市区蔬菜基地统筹建设范围。截至目前,市区共建蔬菜基地总面积为3.236万亩,其中福山区2.166万亩,莱山区0.79万亩,牟平区0.28万亩。全年蔬菜上市量约为18万吨,占市区蔬菜年上市量的20%左右。2012年,为缓解我市冬春季节及雨雪极端恶劣天气蔬菜供应紧缺问题,市级财政投资1000万元在幸福蔬菜批发市场规划建设了2500吨的大型蔬菜储备库,2014年又对储备库进行了扩容,总出库量达3150吨。

        四是建立肉菜流通追溯体系。针对肉类蔬菜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制度欠缺,生产、储运、流通环节众多,管理难度大,食品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为有效提升肉类蔬菜流通规范化、信息化水平,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增强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经过积极争取,2013年11月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确定将我市纳入全国第四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并给予31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将以肉类、蔬菜为重点,以信息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电子化交易为手段,建设以市级追溯管理平台为中心,批零市场流通节点为终端,流通主体实名管理、远程视频监控、质量检测准入为支撑,形成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追溯管理机制和市场监管体系,提高食品安全和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目前,我市追溯体系建设已正式启动,先后在5个屠宰厂、5个农贸市场、10个超市、20个学校食堂、1个批发市场进行了系统安装调试,实现了与市级平台数据对接,初步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尽管我们在推进蔬菜规范化经营提升蔬菜安全保障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受财力投入、人员编制等因素所限,仍存在蔬菜流通环境差、检测覆盖面不够宽、蔬菜基地保障能力弱等问题。下步,市商务局将结合工作职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力争到2016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市区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建立起覆盖市区所有批发市场、大型生鲜配送中心、机械化屠宰厂、大中型超市、中小学食堂和部分农贸市场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形成覆盖市区、信息完整的肉类蔬菜流通信息链条和责任追溯链条,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肉类蔬菜全程追溯管理。

       二是拓展质量检测网络。2014年经过市编办批准,以市蔬菜副食品监测中心为基础,组建了市商务综合执法支队,实现了质量检测与监管执法的整合统一,为强化质量监测工作提供了保障。下一步我们将会同财政、食药监部门加大检测点设置力度,力争实现对市区农贸市场的全覆盖。加快建立检测信息共享和质量问题会商制度,与市农业、食药监部门实现检测信息共享,对影响蔬菜质量的原因和问题进行定期会商;对检测质量不合格的“客家菜”向其来源地农业部门进行书面通报。建立蔬菜质量预警制度,依托肉菜追溯体系对质量问题集中的蔬菜品种或特定产地进行预警,将检测级别由抽检提升为必检,并发布质量预警,问题严重的暂停该区域或品种蔬菜入场交易资格。

       三是加快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2015年,市商务局将在确保市区蔬菜基地建设任务的情况下,在提升基地蔬菜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积极与农业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市农技推广中心的作用,引进优良品种,组织指导菜农按照蔬菜标准进行生产,严格用药施肥管理,从源头上把住蔬菜质量关,并着力提高蔬菜生产的产业化程度。

       四是切实改善蔬菜交易环境。抓好农贸市场专项规划的落实。与规划、住建、城管等部门一起实施好农贸市场专项规划,探索建立农贸市场建设改造项目部门联席会议或听证会制度,切实加强后续监管,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加快建设改造步伐。坚持老区改造与新区开发配套相结合的原则,老城区重点对现有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改变现有部分市场“脏乱差”的局面;新开发小区推行农贸市场与小区开发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防止出现新的马路市场。探索公益性市场建设。根据国发〔2012〕39号文件中关于“支持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发挥公益性流通设施在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稳定、提高应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要求,积极探索通过政府投资入股、公建配套、产权回购(回租)等多种形式,推进公益性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发挥公益性农贸市场在满足市民消费、稳定供应方面的主导作用。

       在此,衷心感谢贵委对我市商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并恳请贵委对全市商务工作继续予以帮助和指导。



2015年4月7日
















联系单位:市商务局 王春杰 联系电话:6245507

抄 送:市政府督查室 市政协提案委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