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yantai.gov.cn |
首页 |
|
当前商家利用二维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建议 | |
| |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被越来越多的商家青睐,成为商家营销环节的新兴工具。业界普遍认为,二维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产品营销带来了创造性的变革,将成为精准营销时代的最大推动力量。但这种新型营销模式也极易被部分商家利用进行虚假宣传、商标侵权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介入监管。 一、当前利用二维码进行营销的主要方式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最早发明于日本,它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型条码技术。简单的讲,即可以将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通过条码生成器压缩到一个方形的条形码之中,智能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摄像头和解码软件将压缩信息重新解码并在手机上查看被压缩的具体信息。借助二维码的上述原理,商家可以将产品信息与移动手机进行完美对接,从而将电子商务发展到移动互联网平台。其营销主要方式有: (一)针对产品直接进行广告宣传。单纯将产品或者服务的基本信息压缩到二维码之中,消费者通过“扫码”获得产品或者服务的基本信息,从而起到广告推销的作用。例如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上打上二维码进行商品宣传、餐饮服务、旅游服务等广告已经成为现实。 (二)链接购物网站开展网络营销。利用二维码能够压缩英文字母的功能,在二维码当中压缩一个购物网站链接,消费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上网功能,直接登录到购物网站页面,结合手机“支付宝”等软件可以实现利用手机直接订单购物。例如购物网站“1号店”在北京地铁通道广告墙,打上了产品信息二维码,吸引了诸多消费者驻足扫码,当月网站访问量和销量都获得较大程度增长。 (三)利用互动功能开展产品促销。由于二维码需要消费者利用手机进行拍摄扫描才能解码,因此增强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不少商家推出了“扫码促销”活动,例如“星巴克”、“麦当劳”等商家推出扫码获取优惠券活动。超市为吸引客户中午到其卖场购物,在其周边设置一隐形的二维码,正常情况下无法扫描出来,只有中午阳光照射到它上面产生相应投影后,这个二维码才会显现,消费者扫到该码就可以获得产品打折优惠。还有商家推出了“扫码抽奖“活动,即消费者通过扫码获得一次抽奖机会,商家通过后台数据库进行随机抽奖,确定中奖人员。 二、商家利用二维码营销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 (一)二维码内容涉嫌虚假宣传。通过二维码可以压缩至少1108个字节的信息,相当于500多个汉字,即可以将500个汉字内容的广告涵盖到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当中。目前,二维码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移动广告营销宣传的新媒介,但由于制作成本低廉,而且没有任何限制,因此不少商家利用二维码制作虚假广告逐渐成为现实。 (二)被链接网站存在钓鱼现象。为方便用户快速进入手机网页,不少商家直接将宣传网址压缩到二维码之中,但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违法便利,不少商家打着产品优惠销售的幌子,在二维码中嵌入一个“钓鱼”网站,用户一旦点击进入该网站,便会被恶意软件“吸费”,给手机用户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 (三)营销手段涉嫌不正当竞争。利用二维码除了可以直接宣传产品信息和功效,还可以进行抽奖活动。即手机用户扫描二维码,商家便会为用户自动生成一个原始记录,显示在手机之中,证明该手机是第几个扫描产品的用户,用户拿着该凭证便可以免费参加抽奖活动,但有的组织抽奖活动存在设置奖金额度过高、甚至有暗中设置中奖人员的现象。 (四)部分商家违反公序良俗原则。为吸引消费者扫描二维码,有的商家推出了具有“创意”的广告二维码,在一个浑身赤裸的美女身上关键部位打上二维码,并附上广告词“想看我的秘密吗?”。这种形式的广告,充斥街头、商场、网页,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特别是智能手机用户年轻人较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查处上述违法违规行为的难点 (一)二维码内容具有隐藏性,监管工具不完备。要查处此种违法行为的前提是必须有能够扫描二维码的工具,即智能手机或扫描设备,想要对这一新型营销模式做到监管到位难度极大。 (二)二维码投放具有广泛性,全面监管难度大。目前来看,二维码广告不仅可以投放在报纸、杂志、广告墙等传统平面媒体上,而且可以投放在站牌、车体、车票甚至产品本身等所有有形物体之上,除了有形物体也可以投放在手机短信、电视画面、网络页面等虚拟空间之中。可以说任何可以吸引眼球的地方都可以设置投放二维码广告,因此通过全面展开监测的手段来达到监管目的,难度较大。 (三)二维码制作具有简易性,调查取证困难多。二维码制作相对简单,其制作和发放的记录可以随时删除,一旦广告主和广告发布人否认违法事实,如何充分有效地搜集固定证据成为一个难点。而且二维码作为一项编码技术存在一点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可能遭到破译。因此,任何一个使用二维码投放广告的经营主体,其广告内容中涉及的产品或服务经营者有可能是破译之后的冒充者。工商部门查处时也会很难界定到底该广告是否属于广告内容中经营者的行为。 四、几点建议 (一)升级监管工具,加大市场监测力度。二维码作为新型营销模式,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做出反应,以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因此,建议为基层配备完善监管工具,并将二维码广告监测纳入日常监管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力度,培养适应网络时代广告监管的专门人才,进一步充实监测力量,强化对新型广告的监测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营造监管高压态势,督促广告发布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二)建立报备制度,完善监管工作机制。针对二维码容易遭到破译的难题,建议发布二维码广告的广告主向当地工商所进行报备,工商所要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进行档案登记,建立电子数据库,将报备的二维码复制保存在数据库当中。一旦发现没有报备的二维码广告和广告内容与报备内容不符的广告,立即展开调查处理,严厉打击利用二维码广告进行虚假宣传、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 (三)加强终端监管,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一方面,加强与通信部门联系沟通,互通信息,及时掌握违法链接网站等电子信息证据,切实加强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对“我查查”、“快拍二维码”等软件制作公司监管,要求公司建立诚信经营相关制度,严格审核公司数据库中的二维码信息,从源头上杜绝带有“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等信息的二维码被推上市场。 (四)强化宣传教育,营造社会管理氛围。针对新形式的违法行为,及时予以宣传曝光,提醒消费者增强防范意识,尽量避免上当受骗,遭到经济损失。同时鼓励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向工商机关投诉举报,最大限度地遏制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良性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