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yantai.gov.cn

首页
 > 要闻动态 > 时政专题 > 有效专题 > 烟台市反走私在线 > 八面来风

改革开放三十年烟台外向型经济硕果累累

发布日期:2009-04-27 访问次数:   字号:[ ]


外向型经济硕果累累 ——烟台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分析之六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濒临渤海和黄海,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立足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全市开放型经济结下了累累硕果。对外贸易发展迅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蓬勃发展,国际旅游事业蒸蒸日上。     一、对外贸易发展迅猛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市对外贸易取得巨大成就。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39.4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900倍。其中出口 140.9亿美元,增长530倍;进口则由1978年的零进口发展到2007年的98.5亿美元。      (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对外贸易飞速发展。197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仅为2658万美元,到2007年则达到了239.4亿美元,年均增长26.4%。国际市场由单一的港澳地区发展到207个国家和地区,企业规模由1户发展到3400多户。出口产品由单一的抽纱品发展到近百个大类4000多个品种,机电产品出口成为全市第一大类。2007年全市净出口为42.4亿美元,净出口(不含国内市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为我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日趋合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总量的迅速增长,我市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出现重大变动。就出口结构而言,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较小。为实现出口的持续增长,我市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升。进入21 世纪以来,全市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尤其是机电产品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全市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攀升至87.5%,比2000年的67%提升了20.5个百分点。出口的大宗商品主要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农副产品和鞋类,其中机电产品出口由2000年的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8.2亿美元,增长18.6倍,年均增长51.6%,高于同期全市出口年均增幅18.9个百分点,出口比重达到5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由2000年的2992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1.7亿美元,增长104.7倍,年均增长79.8%,高于同期全市出口年均增幅47.1个百分点,出口比重达到22.5%,全市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出口商品不断优化的同时,进口商品结构亦日趋合理。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所需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国内短缺的资源类商品进口增幅较高。2007年,全市初级产品实现进口18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9倍,年均增长37%,占进口总额的18.3%;机电产品进口63.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7.4倍,年均增长50.4%,占进口总额的64.3%;高新技术产品进口35.5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57.3倍,年均增长78.3%,占进口总额的36.1%。目前我市进出口贸易已逐渐步入出口高附加值商品增多、进口以机电和高新技术商品为主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三)经营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份额快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体制改革持续深入,经营主体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市场中的份额不断萎缩,民营企业的力量迅速崛起。同时,随着我市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与贸易的互动效应也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加入到对外贸易队伍中来。2007年全市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30.75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5.9倍,年均增长高达48.5%,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6.2%迅速提升至12.8%;国有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8.03亿美元,增长1.17%,所占比重由21.8%下降到3.4%;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200.6亿美元,增长9.02倍,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3.9%,比2000年的70.8%提升13个百分点。      (四)开拓市场取得明显成效,贸易伙伴日益广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初以来,我市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贸易空间不断拓展。截止到2007年,与我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单一港澳地区发展到207个。我市立足区位优势,主攻亚洲,深度开发欧美,成效显著,从贸易规模来看,处在第一位的是亚洲。2007年,全市对亚洲实现进出口总额132.32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5.3%;处于二、三位的是北美洲和欧洲,分别实现50.22亿美元和40.87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21.0%和17.1%。与此同时,加快了对非洲和拉美市场的开拓,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与非洲有贸易关系的国家由2000年的33个发展到2007年的49个,贸易额由3000万美元增加到3.6亿美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42.6%;与拉丁美洲有贸易关系的国家由27个增加到38个,贸易额由4700万美元增加到9.69亿美元,增长19.6倍,年均增长54.1%。从发展速度看,增幅最高的是拉丁美洲,处于二、三位的是非洲和欧洲。从国别看,对韩国贸易居首位。2007年,我市对韩国进出口额达到56.4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32.5%,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3.6%,美国、日本、荷兰、台湾分别位居二、三、四、五位,分别实现进出口总额46.49亿美元、38.01亿美元、13.37亿美元和5.59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9.8倍、4.4倍、31.8倍和22.3倍。       二、利用外资成绩斐然       利用外资是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吸收和利用国际金融资本及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发展我市经济,拓宽吸收外资渠道,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努力提高引资的品质和水准,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发展,外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趋明显。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成效显著。改革开放至今,我市吸引外资取得了突出成就,从1984年到2007年,全市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金额359.7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19.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86.89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2.34亿美元。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4.16亿美元,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也从初期的几十万美元提高到600多万美元。我市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1987年)为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有关利用外资的立法尚不完善,同时各种基础设施也较落后,外商对在我国投资有顾虑,全市的利用外资工作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这期间利用外资数量很少,四年间,全市共成交利用外资项目40个,投产企业仅18个,产值、利税、创汇等微乎其微,在全市的经济成份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阶段(1988年—1991年)为发展阶段。通过第一阶段的实践,人们对利用外资发展我市经济有了相当的认识,积极性逐步提高。但由于交往的路子窄,渠道不宽,迈出的步伐还不够大。这期间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94个,合同外资3.3亿美元。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项目,重点产业是加工制造业。       第三阶段(1992年—1995年)为快速发展阶段。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召开使我市对外开放步伐又一次加快,从而使利用外资在这个阶段实现飞跃式增长。这一阶段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001家,合同外资36.4亿美元,分别是前8年总和的6.9倍和8.7倍,外商投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平均单项合同外资为118万美元,比第二阶段高40%。       第四阶段(1996年—1999年)为调整恢复阶段。在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提高。这期间,国外大商社大公司开始进入我市。但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我国调整外商投资减免税政策影响,我市吸引外资同全国一样连续三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合同外资由1993年的8亿美元减至1997年的2.8亿美元,1998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1999年合同外资额达到3.9亿美元。全市累计批准总投资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190个,涉及能源、交通、港口、通讯、汽车零部件、电子、医药、建材、造纸、化工等领域。       2000年至今为第五阶段,属于稳步提高阶段。外商投资的重点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外资经济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2000年到2007年,全市累计签订合同金额290亿美元,平均每年为36.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平均每年为18.13亿美元。       (二)外资来源日趋广泛,香港地区、韩国仍遥遥领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工业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举办了一系列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收到明显成效。我市利用外资从最初吸引大量的港澳台资金项目,发展到目前已有90个国家和地区前来投资合作,外资来源日趋广泛。截至2007年,投资额(以实际利用外资计)居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为香港、韩国、日本、美国和台湾,分别为44.08亿美元、41.87亿美元、13.07亿美元、12.64亿美元和11.36亿美元。外资的大量引入加快了我市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三)投资方式发生变化,独资经营成为外商的首选。在外资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中外合资作为一种“双赢”的引资、投资方式曾被广泛采用,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外资经济的主要存在形式。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不确定性风险的降低及投资政策的逐步统一、规范和透明,外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2000年,外资企业首次超过合资企业成为外商来我市投资的主要形式。2007年,外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为11.85亿美元,占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76%,以绝对优势成为最活跃的投资方式。      (四)投资领域不断拓展,外资流向仍以第二产业为主。改革开放之初,外商来我市投资的领域仅限于制造业、建筑业和少数服务业。随后的二十多年间,外资经济不断拓展投资领域,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向第三产业延伸的步伐明显加快。虽然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展,但依托我市的工业基础优势,第二产业引资始终处于主导地位。2007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占外商投资总额的1.2%、90.3%和8.5%。      (五)战略投资者明显增多,大项目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通过强有力的对外宣传,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推动投资主体由以中小企业为主向大型企业占主导地位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来我市投资的大企业明显增多。2002-2007年,在我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27家投资33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引进,一方面提升了我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为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蓬勃发展       我市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市人力资源丰富,国民经济门类比较齐全,拥有雄厚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力量。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全市对外开展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达到35个,涉及行业12个。外派劳务的质量和规模也不断提高和扩大,已由过去的单纯体力型开始向智力型转变,由零星少量的外派向批量外派发展。企业单体规模、技术水平等有了很大提高,已有能力承揽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因而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额和营业额增长幅度很大。截止到2007年,全市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金额14.4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2.41亿美元,外派人数62951人次。我市承建的对外承包工程以守合约、优质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四、国际旅游事业蒸蒸日上       烟台依山傍海,山峦叠翠,碧波万顷,风景迷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避暑和休闲度假圣地。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市从实际出发,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顺应国内外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趋势,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全市旅游业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人数30.79万人,比1984年增长了33.2倍,旅游外汇收入17.21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2376.4倍。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旅游企业达到564家,旅游饭店158家,其中星级饭店80家,旅行社201家。全市共有旅游区(点)88处,其中国家AAAAA级1处,AAAA级5处、AAA级12处、AA级14处、A级1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6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1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4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点4个。全市拥有旅游汽车公司13家,旅游船舶公司11家,开设旅游专业的大中专院校12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