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闻客户端3月19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杨春娜 通讯员 李静 摄影报道)随着天气转暖,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的清淤养护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3月18上午,记者在莱山区逛荡河东路看到,市城管局城市排水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对雨水管网进行清淤。今年清淤作业中,机器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管道做起了“肠镜”检查,确保清淤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淤泥臭味扑鼻,工人挥汗如雨
在逛荡河东路的清淤现场,工人们一字排开,道路两端摆放着反光锥,交通疏导人员也在忙碌地指挥着过往车辆。工作人员将沉重的井盖撬开,经过一个冬季的沉积,管道井内积淀了大量淤泥,散发出阵阵臭味。
“这些淤泥如果不及时清理,会严重影响管道的排水能力。”工作人员一边清理一边介绍。只见他们用3米多长的铁锨,一点一点将淤泥清理出来。半个小时后,井底的管道终于露出了“真容”,重新变得畅通起来。
机器人“肠镜”助阵,清淤更精准
今年市城市排水服务中心组建了精细化养护队伍,采取人工与机械相结合、传统与科技相配合的作业模式,对市区雨污水管道及检查井进行地毯式的系统疏通和清挖。
清淤作业中,一位工作人员操作着管道机器人,对地下管网进行巡查。只见机器人钻进地下排水管,在电脑屏幕就能显示地下管道的面貌,仿佛有了“千里眼”一般。工作人员通过后台遥控操作其前进后退、拍照、录像,而排污管道内的具体情况在后台的屏幕上看得一清二楚,仿佛给管道做了一次“肠镜”检查。
“有了机器人,我们就能准确判断管道堵塞的位置,快速疏通,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工作人员一边操作机器人一边介绍,以往在进行管道检测的时候,全凭人工检测。在有限空间内作业,工人需要全程弯腰,还要佩戴防毒面具,输送氧气等多项措施。一旦出现污水外溢等情况,工作人员还要通过疏通车进行分段疏通,有时候需要多次才能找到堵塞点。有了管道机器人以后,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能准确判断管道堵塞的位置,从而在最短时间内疏通管道,确保将对周边市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小。
淤泥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利用
清淤过程中产生的淤泥去哪儿了?记者了解到,这些淤泥被送往市区首座通沟污泥处理站,经过筛分、洗涤和过滤等处理,实现了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淤泥经过处理后,粗大杂物进行无害化填埋,细砂作为低档建筑材料回收利用,泥沙可用于改良土壤,有机栅渣可进行好氧堆肥,污水则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工作人员介绍道,整个处理过程满足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要求,且所有设备封闭运行,设置臭气收集和处理装置,避免臭气外泄。此外,还利用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作为生产用水,节约水资源。
据悉,首轮清淤养护工作预计将于5月底前完成,为城市安全度汛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清淤过程中破损、老化的防坠网也将一并更换,确保降雨期间市民脚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