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索引号: 11370600004260344R/2022-50775 成文日期: 2022-12-16
发布机构: 市水利局 组配分类: 文字解读

文字解读丨《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日期:2022-12-16      来源: 市水利局

字号:

一、制定背景

2021年12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要求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有序实施省市县水网建设。2021年12月,《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印发实施,提出了全省水网建设要求。2022年7月28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山东现代水网建设的决定》公布施行,明确了山东现代水网建设原则、水网架构和内容。《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加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造现代大水网。为实现与省级水网有机衔接,加快构建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新格局,科学推进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烟台市水利局组织编制《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以下称《规划》)。

二、决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山东现代水网建设的决定(鲁人发〔2022〕42号);

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的通知(鲁政字〔2022〕22号);

4.关于印发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烟政发〔2021〕6号);

5.关于加快现代水网建设助力河湖长制提标升级的通知(山东省总河长令第8号)。

三、出台目的

1.贯彻落实烟台市重大战略。随着国家及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持续发挥,未来一段时期是烟台推进“四个城市”建设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加快构建完善烟台现代水网,夯实烟台市水安全保障基础。

2.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烟台市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制约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构建完善烟台现代水网,加强水资源跨流域科学配置,全面增强全市水资源统筹调控能力、优化配置能力、战略储备能力。

3.统筹解决烟台水问题。烟台当前经济发展动力强劲,正朝着“四个城市”建设总目标加速前进。相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市水安全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管理、水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尚存在差距,亟需向更高水平发展。水资源供需方面,伴随着黄渤海新区及山东裕龙石化等工业园区的建成投产,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需水量的刚性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将进一步凸显,现状供水工程和供水能力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水旱灾害防御方面,对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要求,必须持续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完善水利工程灾害防御布局,大幅度提升防汛抗旱能力、水利工程联合调度能力、防洪减灾能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水生态环境方面,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现代水网建设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发展与保护并举,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智慧管理方面,市委、市政府实施数字烟台战略,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水利需尽快融入,以水利智慧化为动能,逐步实现水利决策精准安全有效。水文化产业方面,烟台文化底蕴深厚,水网建设应大力发掘涉水文化,努力向全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水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水利行业文化软实力,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四、主要内容

(一)内容框架

《规划》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明确未来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思路布局和规划目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以保证中心城区供水安全为重点,以智慧化为动能,以水资源配置为抓手,以水网络建设为支撑,市县自保、适度超前,河库相连、骨干支撑,河河拦蓄、供需优配,构建形成“两干五库七脉支撑、三区五源五水统筹”的全市现代水网格局。第二至第六部分为重点任务,包括供水保障、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保护、智慧管理、水文化产业五个方面。第七部分为工程投资,确定规划五大类项目、资金筹措及十大重点工程。其中五大类项目总投资1338亿元,十大重点水利工程总投资488.5亿元。第八部分为保障措施,为确保规划项目落地实施,提出加强组织领导、突出规划引领、强化资金保障、创新建管模式、营造共建氛围等保障措施,积极争取各类基金、专项债券等资金,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情况

1.河流水系。烟台域内河网较密集,共有大小河流1100余条,多为砂石河,均为山溪性、季风区雨源型河流,其特点为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洪水涨落急剧。境内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河流共96条,分属31个流域。其中: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河流共18条,分属13个流域;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河流共10条,分属7个流域,分别为五龙河(蚬河、富水河)、大沽夹河(清洋河)、黄水河、界河、大沽河、王河、辛安河;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河流共4条,分属3个流域,分别为五龙河、大沽夹河(清洋河)、黄水河。河流以绵亘东西的“胶东屋脊”为分水岭,南北分流入海。向南流入黄海的主要有五龙河、大沽河;向北流入黄海、渤海的主要有大沽夹河、黄水河、辛安河、界河和王河。

2.水资源概况。烟台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74.7毫米,年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过程具有明显的丰、枯水交替特点,近四十多年来连枯现象多发,自1956年以来出现了两个较大的丰水期、两个较大的枯水期,且枯水期加长:1956-1979年、1981-2013年为丰水期,1980-2006年、2014-2020年为枯水期。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75%左右,最大月降水量多发生在7、8月份。降水量年际丰枯变化悬殊,极值比3.04。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整体由东南的750毫米逐渐递减至西北的600毫米。烟台市年均水资源总量29.5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415立方米,属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地区。其中,年均地表径流量24.87亿立方米,年际变幅大,年内分配不均,年径流量极值比67.5,6-9月径流量占全年的80%左右,多年平均入海、出境水量19.02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8%。年均地下水资源量12.78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7.40亿立方米,占地下水资源量的58%。

3.水利工程情况。烟台市水利工程数量众多,现有各类水库1062座、总库容18.0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0.13亿立方米;重点塘坝4087座,拦河闸坝247座。已建成南水北调一期工程,供水范围覆盖烟台市区以及莱州、龙口、招远、栖霞5个供水单元,年调引客水指标2.335亿立方米;建成区域水系连通工程11处,年水资源调配能力0.97亿立方米;建成地下水库3座,总库容3.1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37亿立方米,规模以上机电井约46300眼。全市有防洪任务的河道5886公里,其中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875公里;5级及以上堤防2055公里,达标1309公里,达标率63.7%。

4.非常规水利用情况。2020年全市城市生活、工业、建筑业、服务业总用水量3.23亿立方米(88.5万立方米/天),产生污水总量29236亿立方米(80.1万立方米/天)。全市建有1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116万立方米/天,城市污水收集率约8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7.94%。2020年,全市再生水厂15座,设计生产规模59.7万立方米/天,再生水利用率36%,再生水生产量约8246万立方米(22.6万立方米/天),其中用于生态补水量7278万立方米(19.9万立方米/天),用于工业回用及市政杂用量968万立方米(2.7万立方米/天)。全市建有海水淡化工程26项,设计规模8.4万立方米/天。其中大型工业园区海水淡化工程5项,设计规模7.44万立方米/天;长岛、崆峒岛等海水淡化工程19项,设计规模0.94万立方米/天;小型工厂自用海水淡化工程2项,设计规模214立方米/天。现状海淡水利用量1.53万立方米/天,占设计规模的18.2%,占用水总量的0.6%。

(三)形势问题

1.面临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治水工作,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讲话,将长江、黄河等“江河战略”上升到新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均要求加快构建国家水网。2021年12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要求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有序实施省市县水网建设。山东省于2022年1月印发了《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着力构建山东现代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形成“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的省级水网总体格局。

国家及省关于水网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烟台市现代水网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烟台经济发展动力强劲,正朝着“四个城市”建设总目标加速前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定位对传统的“兴利除害”治水思路提出新命题、新要求,全市水网建设需遵循山东省明确的水网建设总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于水利发展的新期待,加快建设一批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工程,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及智慧水管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推进水利设施综合功能往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新跨越。

2.存在问题

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根据现状工程条件测算,2025年全市平水年不缺水,枯水年、特枯年分别缺水2.12、4.89亿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平水年、枯水年、特枯年分别缺水0.74、1.43、2.21亿立方米。2035年全市平水年、枯水年、特枯年分别缺水2.49、5.25、8.02亿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分别缺水2.24、2.93、3.72亿立方米,现状供水工程和供水能力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水资源开发利用时空不均,时间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滞后,缺乏应对连续枯水年的应急能力;空间上,区域水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中心城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且用水缺口大,南部用水量少而水资源丰富,跨区域调水能力有限,无法实现丰枯互补;水源之间的互联互通不足,应急保障能力差。供水结构不尽合理,非常规水利用率低,2020年全市工业回用及市政杂用再生水量约2.7万立方米/天,海淡水利用量约1.53万立方米/天,非常规水利用量仅占用水总量的1.6%。

二是水利工程防洪体系仍存在明显安全短板。全市大部分中小河流尚未全面系统治理,大沽夹河、五龙河、黄水河、大沽河流域无顶层流域及防洪专业规划,近些年沿河区市分段、分期实施河道治理,且偏重险工险段的局部治理,系统治理进度慢。河道及堤防达标率偏低,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河道,仍有59.5%的河道防洪未达标,5级及以上堤防仍有36.3%的堤防未达标。部分流域缺乏防洪控制性工程,病险水库、拦河闸坝和塘坝仍存在安全隐患。

三是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尚不稳固。河道生态功能性缺水现象较突出,河道中下游经常出现断流现象,生态流量不足让河流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环境质量提升仍有空间,部分市区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大沽夹河、界河、泳汶河、东村河、黄垒河、小沽河等重点河流下游水质在汛期雨后存在波动现象,部分城区河道生态空间受到挤占,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较为薄弱。人为造成的局地水土流失现象依旧存在,表土资源保存和利用措施不完善,海阳、栖霞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治理尚未完成。

四是水管理水平尚待进一步提升。全市水利智慧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水利数字化管理水平低,缺少统一的数字化平台、统计分析及智能模拟类系统;雨水情、工情及供水网监测能力不足,数字孪生工程建设滞后,预报预警水平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涉水法律制度有待健全;政府与市场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尚未全面建立,筹资压力较大;水利行业监管还有弱项,水利监管执法队伍不完善,创新型、专业型人才缺口大。

五是水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水文化氛围不浓,烟台作为滨海城市,缺乏水与人文、景观和地方特色的融合,水文化同旅游、生态资源相互促进发展的业态没有形成。水文化载体不够丰富,现状景观河道不足90公里,大部分郊区和乡村的沿河、环湖的绿色廊道尚未建立,沿河景观设施层次较低。水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水平不高,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样板不多,社会参与投入体量较小,携河、环湖发展的趋势尚未建立,涉水产业类型较为单一,水资源价值产业链延伸性不足,水经济尚未形成规模。

(四)规划任务

一是五源统筹,构建高水平供水保障体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按照“积极开发地表水,保护利用地下水,加快使用再生水,有效配置海淡水,综合调配外调水”原则,开展水源工程及连通工程建设,增加供水及调配能力。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海淡水、外调水”五种水源配置,优化“中心城区、西区、南区”三区供水格局,实现“民生、产业、应急”三项重点保障。

二是蓄泄兼顾,构建高标准防洪减灾体系。聚焦防汛薄弱环节,以实施防洪控制性工程为重点,统筹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和堤防达标建设,强化洪水预警、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全面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

三是系统治理,构建高品质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重点河流为骨架构建绿色廊道,以重要湖库为关节保障水生态动力,以全流域为肌理延展水生态自然本底,持续推进水生态空间管控、水环境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四是数字赋能,构建高效能智慧管理体系。根据“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发展要求,加强水利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朵水利云,搭建一个数字平台,构建“6+N”应用系统,打造全市水利一张图,提升现代化水管理水平。

五是水润港城,构建高层次水文化产业体系。依托“山、河、海、湖、城、岛”等资源禀赋条件,以建设水文化景观新载体、打造水旅融合新路径、构建水农融合新业态、创建水经济循环新模式为抓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共建共治将水景观魅力转化为水经济动力,构建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高层级产业体系。

五、政策咨询部门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烟台市水利局规划建设与水土保持科

联系电话:0535-6786521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