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日期: 2022-10-24 15:58      来源: 市委办公室

字号: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发〔2021〕16号)精神,加快推进全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印发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的若干措施》(鲁发〔2021〕24号)相关要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持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基层治理重要事项和问题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注重把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依法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各类组织章程。开展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强化对村(社区)“两委”成员的日常监督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依法调整不胜任、不称职人员,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及时发现和打击“村霸”等黑恶势力。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情况纳入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巡察范围,整治基层微腐败问题,规范村级小微权力运行。(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参加单位: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政法委、市委网信办、市委巡察办、市委农办、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退役军人局、市信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二、优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严格机构限额管理,优化乡镇(街道)党政机构、事业单位设置,各级部门不得要求乡镇(街道)对口设机构、挂牌子。党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要纳入乡镇(街道)统一指挥协调,其工作考核和主要负责同志任免要事先听取所在乡镇(街道)党(工)委意见。依托乡镇(街道)综合执法办公室,统筹辖区内派驻和基层执法力量实行联合执法,强化乡镇(街道)对派驻机构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的职责。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取消街道承担的招商引资、协税护税考核任务。推行乡镇(街道)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优化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设置,确保管理服务有效覆盖常住人口。(牵头单位:市委编办、市司法局,参加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推进基层自治建设。合理确定村(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工作,稳妥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调整时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盲目求大;社区居民委员会管辖规模一般不超过3000户常住人口。区市制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管理办法,完善代码数据管理和共享机制。修订村(居)务公开目录,实施村(居)务公开“阳光工程”。建设统一的市级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实现村级财务全程监管,实时公开。健全村(社区)“两委”成员履职承诺和述职述廉制度。强化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督合力。依法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环境和物业管理、妇女和儿童工作等村(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指导其做好相关工作。厘清村民委员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落实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和报告制度,规范管理和盘活利用集体资产。(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参加单位: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

四、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实施“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提升基层干部群众法治素养。推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组织法律顾问开展“送法下基层”活动。强化乡镇(街道)平安建设能力,规范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健全乡镇(街道)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和心理疏导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将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与综治中心深度融合,统一配置场所、人员和设施。加大信访积案和重复信访治理化解力度,提升初次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切实减少信访上行。(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参加单位:市公安局、市信访局)

五、深化基层德治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健全村(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开展道德模范选树宣传活动,加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支持培育志愿服务队伍,强化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促进基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支持成立社区基金会或设立社区基金。深化移风易俗,提倡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健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履行机制,可通过开展模范村(居)民推选、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促进村(居)民自觉遵守。(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团市委、市妇联)

六、推动基层共建共治。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深化“双报到”工作,推行组团式、项目化服务,健全重大突发事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派工作机制,探索推动党政机关选派干部到社区挂职或任职。健全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发挥兼职委员及其所在单位共建作用。健全党建带群建机制,统筹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资源配置,支持群团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依托社会组织党建孵化基地,培育扶持社会组织,支持党组织健全、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优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逐步完善社会组织财政扶持措施,鼓励设立社会组织发展资金。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到2022年年底实现全覆盖。全域开展社区“幸福家园”党建品牌建设,一体推进服务供给、网格支撑、物业管理、民主协商、接诉办理等工作。深化“红心物业”建设,健全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和协调共治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退役军人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七、加快基层信息化建设。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村居)、数字乡村的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完善乡镇(街道)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推进村(社区)数据资源建设,实行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依托省政务服务平台,完善乡镇(街道)网上站点建设,实现乡镇(街道)站点、基层便民服务事项互联网全覆盖。建设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开展智慧安防小区(技防村)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牵头单位:市委网信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大数据局,参加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八、强化基层联系群众能力。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主导的议事协商机制,区市要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事项,制定乡镇(街道)、村(社区)协商目录,丰富完善议事协商实现形式。健全村(社区)“两委”成员联系群众机制,经常性开展入户走访,增强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加快构建村级“党建领治、区域共治、网格精治”治理体系,实体化运行党建融合发展区,科学划分村级网格,村“两委”成员定岗网格,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推行城市社区工作者“定岗网格”制度,完善“红网精治事要解决”机制,建强“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工作体系,形成“网格发现、社区上报、镇街呼叫、部门协同、网格核实”工作闭环。(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

九、增强基层服务群众能力。市级制定乡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事项清单,按照权责统一、依法下放的原则,将直接面向群众、基层能够承接的政务服务事项下放乡镇(街道)、村(社区)就近受理办理,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扩大服务范围。区市制定村(社区)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编制办事指南,列明办理依据、基本流程、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等内容。探索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事项机制。推动高频政务服务“市域通办”事项向乡镇(街道)延伸,加快推行跨区域办理。加强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建设,优先保障残疾人、困境儿童、农村留守人员等特殊人群和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完善支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政策,鼓励建设社区生活性服务综合体,满足居民群众就近就业、养老、医疗、托幼、家政、健身、文化等需求。(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十、提升基层应急保障水平。建立乡镇(街道)应急物资储备站(点、室),加强应急物资常态化和社会化储备。强化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属地责任和相应职权,在乡镇(街道)建立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构建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完善乡镇(街道)应急预案体系,每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应急演练,加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做好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工作。完善村(社区)各类应急预案,将村(社区)应急力量纳入基层应急救援力量联调联战机制建设,健全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机制,提升基层应急工作水平。将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促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应急救援。(牵头单位:市应急局,参加单位: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

十一、规范村改社区工作。坚持“先改制、后改社区”原则,稳妥推进村改社区工作。村改社区条件成熟后,乡镇(街道)提出调整方案,由县级组织、农办、民政、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审;联审通过后,乡镇(街道)在所涉村公示方案,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报县级政府批准实施,县级政府批准前需报市政府备案。区市要对村改社区进行排查,对处于城镇开发边界内且符合村改社区条件的,尽快完成管理体制改革,纳入城市社区管理;对处于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依法积极稳妥推动恢复村级建制。(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参加单位:市委农办、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

十二、建强基层治理队伍。推进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制定用编进人计划优先保障空编的乡镇(街道),根据基层需要,跨层级调剂使用事业编制。赋予乡镇(街道)灵活的用人自主权,整合条线辅助人员,由乡镇(街道)统筹指挥调配。健全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制度,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完善选拔使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农村在外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强化跟踪培养,实施动态管理。区市要健全社区工作者总量管理和备案制度,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18人且每个社区不少于10人的标准核定社区工作者总量,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等级序列和薪酬体系。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持证比例。实施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面成长计划”,定期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向区市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提级述职。按规定表彰先进基层组织和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对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干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进行轮训。注重加强基层干部媒介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加强基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烟台基层名医。(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委编办、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

十三、完善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组织领导,市级完善基层治理工作协调机制,县、乡两级成立由党委书记担任主任的基层治理委员会,定期研究基层治理工作,整体谋划城乡社区建设、治理和服务,及时解决基层困难和问题。强化基层治理成效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以及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委编办、市民政局)

十四、加大基层治理投入。区市应完善乡镇(街道)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对乡镇(街道)的转移支付力度,切实承担对乡镇(街道)基本支出“兜底”责任。县级政府对乡镇(街道)基本支出“兜底”有困难的,可按规定申请市级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强化村(社区)经费保障,县域范围内每年村均财政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不少于11万元,进一步规范村(社区)法律顾问经费、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等其他必要支出;每个城市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每年不少于30万元,社区工作经费每年不少于6万元且达到每千户每年不少于3万元的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00平方米。按照农村社区中心村不低于500平方米、非中心村不低于100平方米和城市社区不低于600平方米,且每百户村(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加强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其中用于直接服务群众的面积不低于70%。积极推动在住宅小区(网格)建立党群服务驿站。(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十五、改进基层考核评价。健全乡镇(街道)职责任务清单动态调整和职责准入机制,做好与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的衔接,对清单外上级职能部门将职责范围内的行政事务委托或交由乡镇(街道)承担的,需按程序报批并充分听取基层意见。严格落实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清单,不得要求村(社区)提供清单外工作事项的台账和材料报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办法,严格控制考核总量和频次,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开展的考核评比外,区市每年只组织1次针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综合性考评,统筹规范面向基层的“一票否决”事项。深化村(社区)规范挂牌工作,各级部门不得以是否在村(社区)设机构、挂牌子作为基层考核评比、创建达标等工作的依据。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基层治理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机制。将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工作情况纳入巡察范围,对落实不力、问题严重的通报曝光,并严肃追责问责。(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参加单位: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政法委、市委编办、市委巡察办、市统计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