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日报|​“生态绿”绘出幸福底色

日期:2021-09-16 18:49    来源:烟台日报

字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烟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谱写着美丽烟台的新篇章。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烟台把生态环境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支撑点,奋力描绘着新时代“青山绿水”的烟台样板。

2021年上半年,烟台市区空气质量稳步提高,环境空气综合指数为3.96,同比改善0.3%,今年6月份烟台优良天数、PM2.5、臭氧、优良率、重污染天气等指标现状排名、改善率均位于全省第1。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逐年上升,随着河长湖长制、湾长制等措施全面推行,渤海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达到92.8%,全市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92.1%……

如今的烟台,漫山遍野的郁葱树木、清新怡人的空气、潺潺流淌的河水,呈现出一幅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优美画卷。


市民惬意深呼吸——

大气治理“组合拳”打出“烟台蓝”


8月的烟台,徐风和畅,空气清新。暑期临近尾声,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连续三天,游客吴清平的朋友圈里,都是烟台蓝天白云和大海的照片。“烟台的空气真是不错,忍不住用相机记录下来。”吴清平感慨地说。

优良的空气质量,让市生态环境局大气污染防治科科长李广平心有感触。“最近几年的空气质量变化非常大,一年比一年好转。”蓝天白云的各项统计数据,早已“印”在他的脑子里。多年来,市区空气质量呈持续改善态势,并始终保持在全省前三。今年1-7月份,市区PM2.5均值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9.4%。臭氧均值浓度为15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8%;环境空气综合指数为3.72,同比改善3.6%。

一组组优良的改善数据,背后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结果。今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烟台市空气质量改善百日攻坚、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扬尘污染集中整治等行动,持续加大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力度。

大气治理,每个城市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只能通过“一市一策”探索前行。为此,我市前些年率先从大气整治监管模式上进行创新。市政府从环保、城管、住建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设在市生态环境局的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办公室,独立办公。办公室专门负责对全市建设工地、裸露渣土、道路交通等扬尘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进行现场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督促各县市区落实整改措施。

督促整改之后,就是对重点污染问题的集中整治。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VOCS综合治理和臭氧污染管控。印发了《2021年烟台市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指导全市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以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为重点,将220家行业企业纳入重点治理范围,2021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重点行业企业VOCs综合整治。目前,企业“一厂一策”已全部编写完成并经过专家评审完毕,124家企业已按照“一厂一策”要求完成VOCs提升整治。

扬尘一直是影响我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核心”问题之一。痛下决心,我市开展扬尘污染整治攻坚。印发了《全市扬尘污染集中整治攻坚行动方案》,对道路保洁、施工工地、渣土运输、裸露土地、工业无组织排放、港口扬尘、矿山扬尘等方面,从4月13日起,集中一个月时间在全市开展“扬尘污染防治攻坚月”行动,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改善PM10等重点指标。行动期间,全市共检查点位30733处,发现问题2976个,目前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

攻坚行动,一直在持续。我市开展空气质量改善百日攻坚行动,在市县两级开展扬尘污染、工业污染、移动源污染、面源污染全面排查整治。截至6月底,百日攻坚共检查点位82739处,发现问题10619处,完成整改9958处。

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是全市大气综合整治攻坚战的又一“战场”。市生态环境局下发了《烟台市非道路移动机械联合执法检查方案》,有效实施排放控制区管理,管控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目前完成非道移动机械登记47130辆。同时加大非道路移动的监督检查及处罚力度。目前在禁高区一般性检查139台非道路移动机械,非禁高区一般性检查1250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抽测13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对存在违法问题5台非道路移动机械正在办理处罚程序。

燃煤锅炉淘汰是能源结构调整,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通过制定燃煤锅炉淘汰工作方案,指导企业热源建设,给予资金补助等方式,目前全市48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已完成淘汰44台,9月底前将完成淘汰任务,届时全市在完成全面完成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

毫无疑问,近几年我市打出的大气整治“组合拳”效果明显,今后如何保持住,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是市民关心的热点。对此,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大气污染问题继续保持高压态势,绝不让现在的改善成果付诸东流,确保让每个市民都能惬意地深呼吸。”


呵护这片有生命的海——

科学精准整治入海排污口

烟台市濒临黄海、渤海。神奇的北纬37度,烟台有着1038公里的海(岛)岸线,作为渤海入海排污口整治试点地区,我市主动作为、勇于探索,在监测、溯源、整治工作中凝练了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呵护渤海湾,烟台的决心坚定,从顶层设计可窥见一斑。我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入海排污口整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烟台市入海排污口整治方案》,并明确提出治理目标——2021年12月底前完成50%的整治任务,2022年12月底前完成全部排污口整治销号及验收。

目标确定,治理力度空前。通过“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多措并举,“治口、治河、治岸、治海”协同推进。目前,我市纳入整改台账的黄渤海入海排污口共5315个,完成监测1810个。

入海排污口整治,先从最难的问题入手。

作为海水养殖大市,烟台水产养殖排污口占比约80%,是入海排污口整治的重中之重。确保控制住海水养殖污染,烟台印发了《烟台市海水养殖污染控制方案》,从强化海水养殖空间与容量管控、推进海上养殖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推进海水池塘和工厂化养殖升级改造、加强海水养殖投入品管理等4个方面明确了落实污染控制的具体措施。同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治理模式,实施海水养殖尾水处理升级改造。

俯瞰莱州湾,沿岸呈现出一排排整齐的区域养殖园,这是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开发的占地300亩,确权海域22万亩大型生态围栏“蓝钻一号”、“蓝钻二号”。走进现代化的工厂化养殖车间,水温调节、饲料投喂全部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操控,公司负责人翟介明告诉记者,作为国内首家全循环水养鱼工厂化生产模式,明波水产实现了养殖用水的全循环,真正做到了养殖尾水的高效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区域用水全循环。

明波水产的养殖模式,是我市集中推进入海排污口治理的缩影。截至目前,我市已整治完成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交办的入海排污口1400个,工业生产废水排污口整治率达100%。入海排污口标志牌设置方面,目前13个区市已全部制定完成780个拟设置标志牌的入海排污口清单,将于11月底前设置完成。

模式领先,示范成效明显。如今,我市已建成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体系,设立网格员263名,实现“监管全覆盖、问题早发现、违法早处置”。同时,印发《2021年烟台市湾长制工作要点》,组织各级湾长巡湾,巡查岸线1446公里,巡查问题点位855个,目前已基本整改完成。套子湾、庙岛湾现已通过省级“美丽海湾”评审。截至6月底,全市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92.1%,其中渤海海域为92.8%。

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我市将以排污口整治工作为契机,实行排污口标本兼治、源头治理,全面提升污染治理能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共进。

攻坚群众最关心难题——

共建共治共享大环保格局

“我是牟平区王格庄镇集口山村的,我家旁边有个养羊场,臭气熏天,出门要捂住鼻子,夏天也不敢开窗,实在是受不了,你们派人来看看吧!” 8月2日早上八点,市生态环境攻坚指挥部接到群众投诉反应,立即统筹调度,启动交办落实程序,第一时间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处置,并得到了群众的满意回复。

对重点、难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攻坚,是烟台独创的新举措。今年5月份,我市成立市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攻坚行动指挥部,聚焦全市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和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以问题排查整改为有效抓手,强力推进存量问题“清零”和隐患排查“清底”。市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攻坚行动指挥部现场核查组组长、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颖告诉介绍,指挥部成立以来,对上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落实省厅、市委市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部署安排;对下组织各区市参照市级模式成立了16个县级指挥部统一指挥、统筹调度环保工作;对内参照市挂图作战指挥平台建立市生态环境局挂图作战平台,实行“蓝黄红”三色管理,督促问题的整改落实;对外协调发改、住建、公安、城管、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最终目的还是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环境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这也是我们环境人的职责与使命。”

集中攻坚行动,首先实行起底排查,精准问题靶向,全领域“把脉问诊”。瞄准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举一反三抓整改。组织8个核查组,现场核查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点位1200余个;对照新一轮中央环保督察通报的典型案例,以及与省环保督察组沟通对接反馈的问题,组织各区市、相关部门全面开展对照检查。同时,聚焦第二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省环保督察热线群众信访举报、市委组织部环保执行力办公室明察暗访反馈、市挂图作战指挥平台通报红牌问题等,派出500余人次,对涉及的1062个点位逐一开展现场核查。并创新推出“环保医生”帮扶团队,组织第三方环保机构百余名行业专家下沉到基层和企业开展“把脉问诊”,发现并整改各类问题500余个,对全市《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交办信访件清单》和《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清单》中涉及的1632个问题和信访件,进行了延伸检查问诊,现场走访点位675处,对整改不彻底的67个问题进行了再次交办。

高效科学的运行机制逐步实施,一系列强劲有力的措施稳步推进,全市生态环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市已集中解决落实了一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交办信访件清单和反馈问题的1632个问题和信访件得到有效解决,现场核查和环保医生发现并交办的1900余个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通过有奖举报等各种途径反映的500余个信访问题得到妥善办理。

“以集中攻坚为契机,我们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在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王德胜看来,随着集中攻坚的深入推进,在问题方面已由最初的被动接收各级反馈转向主动自查、延伸检查,通过组织环保医生下沉基层帮扶问诊延伸检查、专项行动组与现场检查组一线发现、开设有奖热线发动群众举报问题等多种途径,拓宽问题收集渠道,更全面掌握基层真实情况。在问题整改方面,建立“红黄蓝”问题通报机制并不断优化改进,每周对区市整改情况公开排名,以督促改,倒逼各区市高效推进问题整改,有效提升了工作执行力。

大整治大治理,营造了浓厚的全市上下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指挥部统筹全市攻坚整治工作的有力有效,弥补了先前仅靠市生态环境局调度区市分局和部门的工作不足,全市上下尤其是区市政府层面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全部紧起来、动起来、跑起来;不仅如此,通过增加“四不两直”突击检查、环境联合执法检查、明察暗访的频次和力度,企业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改善;通过设立有奖举报热线,群众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环保格局初步形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