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发布日期:2017-09-23 信息来源:新华社 字体:【

新华社记者 周凯 王贤 张紫赟

  “不尽长江滚滚来”,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既是大地的生态绿肺,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水道。然而一段时期以来,重发展轻保护让长江难以承受污染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指引下,长江沿线11省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环保治理、统筹协调联动,一张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画卷”正在泼墨描绘……

  严控新增“黑”“重”产业,从源头端“绿化”

  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沿江11省市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严控新增“黑”“重”产业,从源头端为长江减污增绿。

  2016年以来,贵州25个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市)落实生态发展与环境保护责任,通过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力构建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作为我国南方最大的产煤省,贵州省提出,到2020年,将形成全省煤矿全部为30万吨/年及以上、基本实现机械化开采、全面实现智能化控制、稳定保障电煤供应和其他用煤需要、符合集约安全高效绿色要求的现代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黄石市,这座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如今正从“唯矿恋矿”向“生态立市”转变:一方面“去黑”,先后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抓紧实现全域无落后钢铁产能、无煤炭生产企业;一方面“着绿”,引进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保护工业遗址形成工业旅游新功能。

  上海崇明岛,由长江冲积而成,是上海市乃至长三角的重要生态屏障。今年6月23日,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了将崇明岛建成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决定,通过立法保障崇明“生态立岛”、绿色发展。

  削减存量污染,强力修复生态

  保护一江碧水,还需补齐环保欠账,削减污染存量。近年来,长江沿线11省市重拳出击,对岸线资源、饮用水源地、植树造林等关键环节进行整治,强力修复长江生态。

  长江经济带的高速发展对建材的需求巨大。一时间,长江岸边码头林立、沙堆如山,非法采砂猖獗,对岸线破坏严重。一年多来,沿江地区重拳打击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长江干线数百座非法码头被取缔,一批码头被规范提升。

  安徽省芜湖市二水厂占当地供水量的近60%,而在其长江取水口上游180米处是中石化当地主要的供油码头。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饮用水源地不允许有与供水设施无关的建筑。但这座码头是1953年建成,而取水口是1972年才设立。

  芜湖市环保局副局长王欣介绍,这一问题十几年来一直难以解决。去年4月,在长江生态整治行动中,交通部牵头重新调整长江港口岸线规划,在环保部挂牌督办下,中石化和芜湖市共同协作,码头重新选址、增强油品供应,终于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难题。

  我国5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曾因污染饱受蓝藻之害,2013年起安徽省开展二十多项巢湖生态修复工程,如今83万平方米的围堰湿地上,白鹭、斑嘴鸭等候鸟在此栖息过冬,成了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长江两岸森林建设对于保持水土、岸线极为重要。被称为“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的钢城攀枝花,地处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而这类地区造林又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攀枝花却成功地摸索出“良种壮苗、大坑客土、水源配套”的造林思路,形成了乔灌套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江西省在鄱阳湖区大力营造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开展鄱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

  加快建立协调体制,共同守护母亲河

  实现“共抓大保护”关键在“共”,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不是独善其身的单打独斗,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命运共同体。一年多来,统筹协调、分工协作,从中央到地方正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共同守护母亲河。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从顶层设计上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2016年12月,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建立。

  2017年6月30日,首届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联席会议在重庆召开,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市审议通过了《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实施细则》,列出了2017年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方面重点工作方案;长江中游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湖泊是长江整体生态的重要支点,湖北、江西、湖南三省正在对湖泊保护与生态修复上加强合作,并联合执法打击在长江干流非法建设码头、非法采砂、非法捕捞。

  长江航道管理对生态改善起到重要作用。长江干线四川段、江苏段海事管理统一由长江海事局直接领导,航道行政执法统一由长江海事局负责;长江航道局整合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实现政事企分离。一个更加顺畅、高效的长江航运行政管理体制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各省市加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从制度上为长江“增绿”。

  近几年,由于人才缺失、经费不足和管网不配套等原因,不少新修建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停摆”。重庆市加快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于2015年6月成立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忠明说:“环投公司不是大包大揽,而是采用PPP加第三方治理的模式,将污水处理市场向社会资本开放,通过招投标让大量环保企业竞争参与乡镇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运维。”

  湖南对全省79个限制开发区域县取消了人均GDP考核,并加大了生态环境等指标权重。贵州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试点,全面实施“河长制”并延伸至乡镇。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日前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水资源优化调配、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境风险防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6大工程18类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库,以大工程带动大保护。(参与记者何宗渝 周蕊 李平)


信息来源:新华社

打印 纠错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