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农村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移风易俗、四德榜全覆盖 生态文明乡村“表”美“里”实

发布日期:2017-08-18 信息来源:烟台日报 字体:【

八月的海阳,村庄俏、柳枝摇、荷花笑,一幅幅清新宜人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清和的乡村田园风光滤走城市的焦虑和紧张,无处不是晴耕雨读、闲看花开的生活意境。“走了那么多地方,还是觉得老家风景美、空气清。”海阳市二十里店镇潘家村的潘正兰,在外经商多年,看到老家乡村的美丽嬗变,直接从县城搬回老家居住。在海阳,像潘正兰一样从城里回迁的大有人在。这一切都源自于海阳在全市开展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行动。

2014年,海阳市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拉开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帷幕。当年,按照“沿路连片、优中选优”的原则筛选确定了55个重点村庄和160条“乡村文明一条街”进行重点建设。2015年,又在全市筛选51个美丽乡村进行优先扶持,重点打造,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建设”的连锁反应和蝶变效应,实现了创建工作由“创点造景、一支独秀”向“连片打造、全面开花”转变。2016年,按照“连点扩面、纵深推进、提升品位”的要求,坚持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原则,注重规划、注重实效,实现了规划“量身定做”、“一村一品”、“一村一策”,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打造、高起点推进124个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又规划了150个村庄进行建设打造。按照计划,2018年,海阳市732个村庄将有80%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2020年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海阳市注重科学规划和制度保障有机融合。在规划上,尊重村情、民情,力求美丽乡村建设彰显每个村庄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在政策扶持上,整合涉农资金优先扶持、先期拨付建设启动资金,引导镇村以大投入促大建设;加大督查指导力度、组织观摩评比、强化舆论宣传,引导镇村抓示范、抓试点、抓样板,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开花、整体推进,形成“镇域有亮点、村村有特色”的你追我赶、竞相迸发新局面。

在建设美丽乡村同时,海阳市按照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净化、文化“六化”要求,将文化墙、四德榜、公示栏、文化大院、移风易俗等要素浓缩到示范一条街上,镇镇有特色,村村见成效。目前,全市建成高标准示范街440条,累计硬化街道132.1万平方米,栽植苗木39.8万棵,安装路灯3600余盏,粉刷房屋立面30.7万平方米,在十五条重点河流实行河长制管理,配备河道保洁员281名,整治河道133公里。

路通了,河清了,树绿了,村庄美了……“村庄鸟语花香,完全变了模样。”百姓朴实的话语中透着惊喜和满足。

如何让这项惠民工程真正做到百姓“心坎上”?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常态机制就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2014年起,海阳市累计投资3700多万元,建设了13处垃圾压缩中转站,新上集中收集专用垃圾箱130多个,生活垃圾箱2000个,建立村镇两级保洁队伍750支,配备保洁员2700多人。以覆盖半径划定服务区域,实行“村收集、镇压缩、市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垃圾日产日清,保证了城乡垃圾一体化运转工作不断向规范化、网格化、常态化、长效化迈进。

村貌是表,村风是里。在全面提高人居环境水平的基础上,海阳加快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和“四德榜”建设。推动移风易俗活动向农村深入,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市实现了红白理事会组织村村健全、婚丧嫁娶制度纳入村规民约两个“全覆盖”,红白理事会成员上善行义举四德榜公示,很多村专门建起“红白事多功能厅”,平时作为文体活动场所,谁家有红白事就用作宴会厅,村委统一采购音响、桌椅、餐厨具等必要的设施,集中管理,推广“流动酒席”,有效节省了村民办事开支。在丧事简办上,倡导厚养薄葬,在有条件的村推广村级祠堂,建设公共墓地,倡导生态安葬。

建设“四德榜”,海阳市不统一规格、模式,不拘一格,镇村倡导什么,就在镇村表彰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就在榜上表彰这方面的典型。村不同,榜各异,但都发挥着正能量。目前,海阳“四德榜”建成率达到了100%,同时创新用活四德榜,不断扩大上榜覆盖面,近4000位红白理事会成员、移风易俗典型上榜表彰,全市累计表彰各类先进41.6万人次,上榜人数占村庄总人口数的70%以上。

农村面貌发生美丽嬗变,群众满意度也显著提升,在近年山东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移风易俗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海阳市始终名列全省前茅。

信息来源:烟台日报

打印 纠错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