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06000042603877/2011-40682 成文日期: 2011-12-22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5年规划

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2011-12-22 19:00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字号:

根据中共中央、中共山东省委和烟台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组织编制了《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实施,对于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必须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成果

“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科学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全面推进文明富庶新烟台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连续迈过两个千亿元台阶,初步核算,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4358.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4.95%,高于预期增速1.9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超过93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37.8亿元,年均增长2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78.4亿元,年均增长19.2%。继续保持了“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五连冠”,入选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初见成效,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经济结构更趋合理,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9.8:59.5:30.7调整为7.7:58.9:33.4。粮食连续8年丰收,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向纵深推进。深入实施工业八个行业调整振兴规划和“3·50工程”,机械、电子、黄金、食品等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值、利税、利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0%左右,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2家,利税过亿元企业达到133家。化学工业园建设快速推进,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开工建设,烟台氨纶成功突破对位芳纶技术并进入中试。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4.1%。服务业“双50工程”深入推进,旅游会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崛起,实现规模和层次双提升。

(三)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437.8亿美元,出口254.8亿美元,年均增长30.7%和31.5%。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4.9%提高到23.2%,出口过亿美元企业由4家发展到17家,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由“十五”末的35%、15.9%提高到71.7%和43.3%。“三个引进”取得明显成效,国内外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到51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形成固定资产投资2227亿元。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五年累计实施境外投资项目112个,投资区域扩大到40多个国家,一批境外工贸区建设深入推进。保税港区一期开关运作,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四)体制改革开创新局面。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进程加快,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国有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民营经济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全市融资担保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组建了36家金融担保机构。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深入推进,新增上市公司14家,首发融资和再融资184亿元。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调整完善了市对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集体林权改革深入实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均取得新进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交通能源制约瓶颈得到根本破解。烟大铁路轮渡投入运营,改变了我市交通末端城市地位。莱山国际机场飞行区改扩建、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全面完工并投入运营,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潮水机场、德龙烟铁路、烟台至海阳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海阳核电一期工程进入主体建设阶段,华电国际、八角热电、百年电力等项目快速推进。港口建设五年累计投入130亿元,烟台港跻身亿吨大港行列。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进入国家推进层面,胶东引黄调水工程稳步推进。全市大交通、大能源格局正在形成,为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

(六)城乡统筹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提升到56.5%。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进一步清晰,建成区面积由172平方公里扩大到240平方公里。完成旧城改造915万平方米,新火车站、文化中心等标志性建筑投入使用,“一山两河”、“一线三岛”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市区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中心城区4条隧道全线贯通,新建改建和延伸了红旗路、北马路、科技大道等30余条市区道路。建成运营了一大批垃圾污水处理、供热供气、绿化亮化等设施,城市环境质量和宜居水平不断提升,城市人防工程等整体抗毁和综合防护设施进一步完善。积极引导芝罘区、龙口市、开发区发挥龙头示范作用,深入推进帮扶栖霞和支持长岛科学发展工作,启动莱州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莱阳南海新区建设,县域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基本完成全市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实施中心镇“四个一”创建活动和花园式村庄建设工程,村镇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城乡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社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启动两轮“3+1”联手共建新农村活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全市农村发生深刻变化。

(七)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科技方面,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组建完成,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20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申请专利26800件,取得科研成果965项,全市90%以上的高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合作;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34.9万人。教育方面,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8.2%,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初高中入学率均为100%;在全国、全省率先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课本费。卫生方面,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7%,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文化体育方面,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县市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群众健身条件进一步改善,我市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圆满完成援助四川灾后重建工作,援藏、援疆和帮扶定陶工作取得新的成效。计划生育、民族宗教、广电出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气象地震、史志档案、双拥共建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

(八)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2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16元,年均分别增长13.3%和13.1%。建立健全了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就业援助、创业培训等就业扶持政策体系,累计帮扶“4050”、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再就业4.3万人。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25%。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全省率先统一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失业保险政策,流动就业人员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实现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240万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保持在80%以上。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集中新建了一批养老服务设施。累计提供经济适用房12632套,3900余户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廉租房保障。爱心捐助活动累计捐款7.8亿元,救助困难群众和困难学生105万多人次。

(九)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削减13.6%和19.4%,是全省唯一连续5年完成省下达节能指标的市。全面实施了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重点培育了10个循环经济示范链条。加强了110户重点用能企业管理,推进实施了一批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关停27.48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淘汰水泥立窑生产线50多条。启动实施了“三年大造林”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为主的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24.2%,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2%。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许多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积累了一些值得长期坚持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开放引领。将对外开放作为赶超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发挥区位、港口和政策优势,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扩大对外贸易,加强国内外合作,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广市场中获取先机、占据主动,在沿海开放城市中保持竞争优势。二是坚持重点带动。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同时,紧紧抓住带动全局、支撑长远的重点事项,聚力实施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聚力推进城市经济、民营经济、海洋经济、临港产业、服务业、重点项目、财源建设、社会事业等重点工作,聚力发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高新技术等重要产业。三是坚持内生推动。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影响发展的长期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不断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扩大内部需求,着力挖掘消费空间,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特别是消费动力。四是坚持协调发展。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在抓好先进制造业同时,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在加快城市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县域和农村发展;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同时,更加注重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五是坚持服务民生。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任务,加大民生投入,加强人文关怀,每年集中解决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问题,使群众真正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为新的发展赢得民心、凝聚民力。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分析

“十二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总的态势是:

(一)实现率先发展的机遇期。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强;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从国内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市场化快速提升阶段,发展动力充足,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自主创新、扩大内需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城乡消费扩大、基础设施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等都蕴含着巨大发展空间。从区域看,环渤海地区成为国家新一轮空间开发的重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保税港区建设全面推进,高新区成功升级,为我市率先发展带来战略机遇;海阳核电、德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潮水机场、烟台港等一批重大能源交通项目加快推进,搭建起坚实的跨越发展平台。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市进入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期。“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从内部看,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传统制造业升级不快,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大的突破;消费潜力挖掘不足,“三驾马车”协调拉动格局尚未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发展与土地、水、能源等要素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加剧,海洋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节能减排的压力仍然较大。从外部看,全球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抬头,外需大幅萎缩给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冲击;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压力,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构成新的挑战。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勇于攻坚,用心破解,坚持走有烟台特色的转调发展之路。

(三)深化社会建设的关键期。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广大群众对加强社会建设、改善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对加快收入分配调整、协调利益关系的呼声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十二五”时期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管理新格局,顺应民意、惠及民生,搞好社会服务,加强社会管理,让更多的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应对重大挑战的考验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全球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如何有效应对国际环境多变的不利影响、在全球经济分工中创造竞争新优势成为我市未来发展的新任务。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规划的启动实施,加剧了各地在产业、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领域的竞争,如何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争取主动、赢得先机成为我市加快发展的新挑战。体制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将大于以往任何时期,如何在推进深层次改革中切实破除体制弊端、合理协调各方利益成为今后改革发展的新课题。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思路

今后五年以及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为目标,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社会建设整体性推进、体制改革实质性突破、开放水平全方位提升,提前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方向

(一)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以高效利用岸线为重点,以海湾海岛开发为支撑,积极向深海远海进军,向内陆腹地辐射,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强海洋控制管理,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加快突破一批海洋科技关键、核心技术,培植一批海洋、临海、涉海优势产业,打造一批海洋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海洋科教人才强市和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临海高端产业聚集区,成为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二)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市。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和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城市创新功能,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友好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发展,推进城市产业升级,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培育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成为全国、全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示范。

(三)面向东北亚的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完善提升集公路、铁路、海运、航空于一体的全方位交通物流网络,依托保税港区、开发区等开放载体,探索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先行试验区,巩固提升环渤海南翼中心城市地位,确立沟通华东和东北、连结日本和韩国的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地位,成为环渤海和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

(四)国际滨海生态宜居城市。融合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和秀美的海洋自然景观,高水平推进旅游要素转化升级,打造最佳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和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生态环境优良、文化产品丰富、教育医疗发达、公共交通便捷的滨海生态宜居城市。

(五)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城市。统筹城乡建设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显著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秩序安全稳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培育良好道德风尚,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和谐城市。

三、主要发展目标

到2015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区域影响力日益增强,进一步巩固环渤海经济圈南翼中心城市地位和省内领先位置,增强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示范先导作用。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布局合理、区域协调、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化新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基本实现全民享有社会保障。生态建设继续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专栏1:“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

指标

性质

完成

年均

增幅

目标值

年均

增幅

综合实力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358.5

14.95

7600

12

预期性

2

三次产业比例

——

7.7:58.9:33.4

5:55:40

预期性

3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237.8

22.3

480

15

预期性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705.9

23.4

5700

16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378.4

19.2

2900

16

预期性

6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254.8

31.5

400

10

预期性

7

实际使用外资

亿美元

五年累计51

五年累计60

预期性

8

海洋产业产值

亿元

1265

15

2660

16

预期性

科技创新

9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

%

44.1

48

预期性

10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3

预期性

11

全市专利授权总量

3800

五年累计13000

预期性

社会建设

12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93

全覆盖

约束性

13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90

全覆盖

约束性

14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

——

22

预期性

15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2.3

2.8

预期性

16

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人数

万人

10以上

12以上

预期性

17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25

3.5以内

约束性

18

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0.08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生态环境

19

万元GDP能耗下降比例

%

五年累计22

五年累计17

约束性

20

万元GDP取水量

24

22

约束性

21

COD排放总量减少

%

五年累计19.4

五年累计11.7

约束性

22

SO2排放总量减少

%

五年累计13.6

五年累计13

约束性

23

氨氮排放总量减少

%

——

五年累计11.8

约束性

24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

%

——

五年累计15.5

约束性

25

森林覆盖率

%

40

40以上

约束性

人民生活

26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288

13.3

41000

12

预期性

27

农民人均纯收入

9916

13.1

17400

12

预期性

28

城镇化水平

%

56.5

63

预期性

29

人均期望寿命

76

76.5

预期性

30

人口自然增长率

-2.43

2.2以内

约束性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转型发展。把转型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路径,推动形成有利于发展模式转型的体制机制,把发展模式转换到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道,把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把社会建设方向转换到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的轨道,把生产生活方式转换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轨道,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内需拉动。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积极推进城镇化,提高居民收入,扩大稳定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消费政策,放大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强化政府投向引导,扩大民间投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力度。在进一步强化开放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内生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稳定外需与扩大内需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竞争新优势,构筑发展新动力,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四)坚持统筹兼顾。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五)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化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坚持共建共享。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

五、空间布局

按照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区域协调的发展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产业、城镇、生态分布,推进形成“一核一环一区”三大主体功能区域,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一)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建设区域发展调控中枢、服务基地和辐射中心为目标,凸显制造业在半岛和环渤海区域的优势地位,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打造全市蓝色经济核心区、高端产业示范区和自主创新引领区。到2015年,中心城市经济比重提高到50%。坚持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相结合,加快牟平区、高新区发展,建设东部新城;打造八角增长极,带动中心城市向西扩展;加快山南城区建设,带动栖霞北部区域发展;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高标准抓好“一山两河”、“一线三岛”和套子湾、芝罘湾、四十里湾的开发建设,加快市区融合步伐,提升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和形象。到2015年,中心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人以上。

(二)重点开发环状发展走廊。以南北两条沿海产业带为支撑,培育壮大东西两条发展轴,构筑贯通全市一体的环状经济带,成为聚集产业、承载人口的重要区域。一是做大做强北部沿海产业带。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港口为龙头,园区为支撑,优化提升机械制造、现代化工、物流商贸、金融商务、滨海旅游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成更大的集群优势和带动效应。二是突破发展南部沿海产业带。以丁字湾综合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新能源、食品加工和生物等产业,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和高端化的产业聚集区,成为半岛一体化发展的对接点和我市区域发展的新亮点。三是培育贯通南北的两条发展轴。以重大基础设施为纽带,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引导滨海产业向内陆扩展,带动腹地产业改造升级。以莱山—海阳高速公路为轴线,沟通南北两条沿海产业带东翼,带动牟平中南部、海阳东部加快发展;以龙口—青岛高速公路为轴线,沟通南北两条沿海产业带西翼,加强招远与莱阳西部、南部区域沟通协作。同时,密切与威海、潍坊、青岛等市的合作,成为带动半岛区域一体发展的协作轴。

(三)保护发展中部生态涵养区。把由大基山、罗山、艾山、牙山、昆嵛山等组成的中部低山丘陵地区作为重点生态涵养区,加快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兴旺的生态功能区和兼具丰富文化内涵、独特山水景观的风景名胜区。严格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管制,强化水源涵养和生态保育功能,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加强动植物资源保护。坚持生态改善和生态富民并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全面整顿、搬迁和改造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内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适度发展无污染加工业;有效整合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加大森林公园的合理开发力度,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中部山区保护和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

第三章 结构调整与产业振兴

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

以优化结构为重点,调整优化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提高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突出高端化、品牌化和链条化发展方向,以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为支撑,做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现代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机械制造,膨胀壮大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突破发展数控机床整机及功能部件、大飞机紧固件、空间飞行器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农业机械、矿山机械、制冷设备等通用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力电工设备、新能源核心装备及配件等专用设备制造业,壮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亿元。电子信息,加快省级通信产业园、省级计算机产品产业园研发中心建设,巩固我市电脑、手机产品在国内外的领先地位。发展新型片式元器件、宽屏超大尺寸彩管荫罩等电子元器件,培育电力电子装置、专用工艺设备、专用检测仪器等产业化项目。加强汽车、医疗、机床、船舶等领域应用电子产品的开发,提高对重大装备的配套能力。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食品加工,积极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酿酒、果蔬、水产、粮油、畜禽及饮料等传统产业,提高葡萄酒、果汁、保鲜菜、水产品、畜产品、食用油、粉丝等系列产品生产加工水平,放大“中国绿色食品城”效应。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现代化工,按照链条化、循环化发展方向,以精细化工、盐化工、橡胶制造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MDI、TDI等系列产品,重点发展产业链上游石油化工产品,延伸拉长乙烯、丙烯等产品链条,积极发展下游聚氨酯和精细化工产品,壮大全钢子午胎、巨型矿山轮胎等高附加值橡胶制品规模,建设山东省乃至环渤海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型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瞄准产业制高点,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发展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形成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大、集群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体系。新能源。核电,加快海阳核电项目一、二期工程建设,促进核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风电,坚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鼓励整体连片风电场开发建设,打造莱州、长岛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探索海上风电和海流能互补型集成开发创新,支持兆级及以上风机、控制系统、磁钢等关键部件及材料生产;光伏发电,支持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发展太阳能电池组、光伏发电控制系统、光伏海水淡化控制系统;生物质能,大力探索生物质能在沼气方面的综合利用,加快秸秆枝条等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生物柴油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进程;鼓励引进、开发太阳能及风能发电逆变系统和新型储能产品,争取建设储输示范项目。到201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60万千瓦。生物技术。生物医药,以基因工程药、发酵工程药、生化药、海洋药、现代中药为重点,加快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生物育种,利用多倍体育种、性控、克隆等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玉米、小麦、果蔬、畜禽、水产品优良品种;生物化工,围绕海藻化工、生物质高分子、微生物制造等领域,加快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新型酶制剂、食品添加剂等生物制品研发和产业化孵化;积极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新材料。特种化纤,加快氨纶、锦纶差别化纺丝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集中优势发展芳纶产业,开发军工、民用、建筑等领域产品;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聚氨酯等高端合成材料,突破发展高分子、工程塑料、TPV橡塑弹性体、树脂改性、热敏色素材料等新材料,加大纳米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力度;电子专用材料,重点发展高档超薄电解铜箔、FR4覆铜板、集成电路用金丝、微细特种漆包线等材料,加快发展光电子、磁性材料、LED荧光粉、液晶显示材料。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节能环保。加快发展高效绿色照明产品、水源地源热泵、节电器、变频调速器等节能装备,推广等离子无油点火、海水淡化和工业水循环利用及工业余热技术;大力发展污水和垃圾处理及核、电磁辐射安全防护等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加快脱硫除尘等空气污染及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品。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传感网集成与融合技术研发,培育发展无线射频识别、生物传感器、定位传感器、检测传感器、工业过程控制传感器等产品,推广在公共安全、现代物流、环境监测、交通城管等领域的应用,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城市。加大物联网相关技术和关键软硬件研发力度,支持物联网领域产品开发、网络建设和业务应用。支持云计算、海量存储、数据挖掘等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讯、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三)突出发展重点产品集群。以龙头骨干企业和优势终端产品为依托,积极发展配套及关联企业,向设计研发、信息物流、营销网络等领域延伸,逐步形成系列化、体系化的产品集群发展格局。汽车产品集群。继续实施全市“100万辆”汽车产能计划,引进新的整车制造体系,重点发展中高档轿车、普通型客车、载重卡车。积极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客车等新能源汽车,加快纯电动汽车充电站(电池交换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网点等配套体系建设。推动汽车零部件生产技术和能力向模块化、专业化、系统化、规模化发展,乘用车整车本地配套率达到70%,商用车零部件生产形成较大的集聚规模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船舶及海洋工程产品集群。加强与北欧造船强国合作,引进高端整船项目和关键技术。优先发展冷藏集装箱船、高档游艇、化学品船、大型重型运输船等特种船舶。大力发展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深水系泊系统等特色海洋工程装备。提高舾装件、铝板、管材、仪器仪表等配套产品规模和技术水平。到2015年,全市船舶制造能力达到55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达到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电脑产品集群。以鸿富泰工业园为龙头,大力发展便携式计算机及板卡、游戏机等产品。积极承接国际计算机研发、整机和零部件加工产业转移,加快形成与核心产品相适应的研发体系和配套能力。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900亿元。手机产品集群。加快3G手机开发与产业化步伐,进一步扩大手机生产和出口规模。支持配套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葡萄酒产品集群。重点发展高端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冰葡萄酒、白兰地,突出发展酒庄酒,适度发展中低档甜葡萄酒,保持在全国葡萄酒市场的主导地位。延伸葡萄酒产业链条,建设全国性的葡萄及葡萄酒技术研发中心、种植和苗木培植中心、酿造加工中心、贸易集散中心、文化博览旅游中心。到2015年,全市葡萄酒产量达到50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黄金产品集群。搞好招远、莱州、蓬莱、牟平四大黄金精炼基地建设,提高金锭品质,做强金锭名牌。提升黄金饰品设计加工水平,扩大黄金珠宝首饰、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等民用产品规模,打造中国北方金银珠宝加工和贸易中心。积极发展金盐、磁光电开关、黄金及贵金属合金丝等工业用金产品。到2015年,全市矿产金年产量达到180万两,冶炼成品金225万两,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新型铝材产品集群。加快推进陶瓷级氧化铝、高端板带箔、铝合金复合铸造等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开发大飞机及船艇用铝合金型材、高速列车及地铁轻轨列车车体型材、轻量化铝合金载重商用车等产品,打造我国新型铝材深加工基地。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核电装备产品集群。以AP1000核电技术为引领,建设海阳、莱山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吸引国内外核级设备、辅助设备制造企业进驻,加快形成核电二代半、三代AP1000主管道、蒸汽发生器、汽水分离器、核级泵阀、中高端电源柜、变压器、仪器、电缆及一体化堆顶组件等关键配套设备研发及制造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聚氨酯产品集群。抓好烟台化学工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园区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和光气化工四大领域有机融合,突出发展异氰酸酯、聚醚等核心产品,广泛吸引甲醇、合成革、涂料、粘合剂和绿色家具等产品配套企业,打造大型国际化聚氨酯生产基地。化学工业园建成投产后,年产品总量达到99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新型化纤产品集群。扩大氨纶经编用丝和医用氨纶等高端产品规模,加快间位芳纶、对位芳纶等系列产品产业化步伐,研发生产耐高温、低牵引等功能性产品,带动耐高温过滤材料、高性能绝缘纸、航空航天材料、复合材料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化纤原料产品,开发碳纤维、聚乙烯纤维、生物质纤维等新产品。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同时,对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和产品,加快技术改造,强化产业链条延伸,力争培育更多的产品集群。

(四)培优做强骨干企业。引导企业进一步做强主业,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培育一批全国一流、世界知名品牌。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支持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创建国内外知名企业。围绕健全龙头企业和骨干产品上下游分工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合作共赢的企业集群。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制订落实资金融通、品牌创新、土地保障、园区建设、期权激励等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专栏2: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

机械制造:通用东岳新增30万辆轿车及35万台发动机生产线、莱阳山东汽车(货车)生产、蓬莱北奔重卡扩建、栖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福山上汽变速器配套工业园,大宇造船(整船)、丛林铝合金特种船、长岛修造船基地,龙口及蓬莱海洋工程装备、蓬莱海上浮式生产储油系统,上汽精密机械设备、牟平斗山机械三期、海阳米兰德数控机床、福山东洋机电增资扩产、玲珑机电工业园、杰瑞工业园二期、招远黄金机械产业园、莱州风电大功率机组研发制造、蓬莱大金重工装备钢结构,台海玛努尔核电二期、海阳及莱山核电基地,高新区航空航天科技园等。

电子信息:富士康索尼电视及LED照明、富泰康电子研发中心、中金数据研发中心、招远电子材料产业园新区、牟平新兴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园、高新区东方智能信息产业园、开发区LG平板显示器等。

食品加工:张裕工业园、喜旺工业园、开发区新时代保健品生产、莱山泰华海洋食品加工、牟平统利饮料、蓬莱冻干食品加工、招远双塔新区建设等。

现代化工:烟台化学工业园、龙口炼化一体化、莱州循环化学工业园、莱州乙烯生产、蓬莱安邦石化催化剂、招远玲珑轮胎产业园新区、开发区化肥及醋酸生产等。

生物技术: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绿叶生物技术产业园、牟平石药集团产业园、海阳贝尔特海洋生物科技、开发区中大生物F―苷肽、高新区拓普邦生物、莱阳翰霖生物长链二元酸等。

新材料:氨纶集团舒适氨纶纤维及工业用间位芳纶产业化、东方蓝天钛金科技、莱州特种金属材料、中佳新材料铜材深加工、龙口南山轨道交通新型合金材料、龙口新型纳米颜料、莱阳氟材料生产、蓬莱高性能热敏纸成色剂等。

新能源:海阳核电一二期,国电牟平海上风电、莱州湾区域百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长岛海上风电和海流能互补集成开发创新工程、栖霞风电场开发,牟平动力锂电池生产基地、福山通用光伏太阳能电池,蓬莱、招远及长岛太阳能光伏发电,莱州秸秆发电等。

节能环保:牟平低碳环保产业园、开发区等离子节能环保设备、冰轮电力蓄能、开发区废纸循环再利用、福山特种显示器、莱州康佰力净化直饮水设备生产、海阳海源光电、栖霞生态家居产业园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东方电子射频识别追溯系统、睿创红外成像仪整机及芯片等。

黄金:招金矿业新矿区建设、招金黄金深加工产业园、招远黄金冶炼工业园新区、招远三大金矿深部开拓工程、莱州及蓬莱金精矿综合回收利用、恒邦冶炼提金尾渣综合回收利用等。

新型铝材:龙口南山高端铝合金产业园二期及铝板带、铝合金中厚板、氧化铝生产等。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做大总量和规模,提高比重和层次,推动服务业突破发展、跨越发展。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立高效生产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省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积极开拓欧美远洋集装箱航线和国际航空货运航线,开展中韩甩挂运输、车载物流等业务,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一批海港、空港、陆路物流园区,重点发展配煤、液化品、木材、矿石、烟草、钢铁和轮胎等专业物流。推进物流产业创新,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冷链物流、金融质押等物流业务。金融业。建立和完善银行、保险、证券、担保、期货等行业齐全,国有、地方、民营、外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体系,打造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金融城市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性金融中心。鼓励恒丰银行、烟台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进驻。抓好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科技信息业。沿港城东西大街,串联高新区科技CBD、烟台软件园、东和科技园、烟台动漫基地、青年科技创业大道、福山信息产业城、启迪科技园等产业节点,集聚发展科技信息、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打造科技信息产业带。加快烟台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等载体建设,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动漫创意外包,承接离岸外包,打造面向日韩的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电力、港航、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等优势行业软件和手机、电脑、汽车电子等嵌入式软件,培育名牌软件产品。商务服务业。加快烟台总部经济基地建设,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地区性总部、结算中心或分支机构,打造北方总部经济基地新亮点。建设滨海广场和迎春大街两大中央商务区,培育壮大楼宇经济,促进财务类、法律类、咨询类、市场交易类中介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强国际会展合作,培育一批规模化、特色化的会展企业和品牌展会,打造区域性国际会展业名城。2015年,举办各类展会170个以上。文化创意产业。突破发展现代传媒、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印刷发行、文艺演出、动漫创意等文化业态,积极培育莱国文化、仙道文化、胶东民俗文化、开埠文化、葡萄酒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提档升级。鼓励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研发设计、建筑规划设计等,培育一批专业设计公司和团队。抓好国家级动漫基地建设,形成以创意为核心,包含动漫制作、网络游戏开发和影视后期制作于一体的产业链。

(二)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标准,拓展服务领域,全面发展旅游、商贸餐饮、房地产、养生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旅游业。加快观光游向度假游、景观游向文化游、陆上游向海上游发展,建设中国最佳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和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整合开发区八角至牟平金山港一线中心城市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海洋文化、自然景观、葡萄酒文化和城市商业氛围,打造我市旅游航母综合体。以14个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为抓手,打造滨海度假、葡萄酒海岸、乡村生态三条旅游产业带。培育和完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节庆旅游、自驾车旅游、生态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完善旅游要素结构,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加强旅游区域间协作,搞好旅游营销和市场开拓。到2015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6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780亿元。商贸餐饮业。调整商贸业空间布局,形成商贸集聚中心、区级商贸中心、社区购物中心和农村便利店等多层次、全覆盖的商贸业发展格局。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建设一批大型综合性、专业性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批发交易市场。培育新型市场业态,发展葡萄酒等特色商品展贸中心和苹果、化肥等电子交易市场。弘扬鲁菜文化,发展特色品牌餐饮,做大做强一批特色酒店,打造中国鲁菜名城。积极推动“放心厨房、放心早餐、放心粮油”工程进社区、进农村。到2015年,商贸餐饮业增加值达到850亿元。房地产业。调整房地产开发结构,大力发展商业、文化、旅游、养老、体育等高端地产,加快住宅地产与产业地产协调发展。积极引进知名品牌地产企业,改造提升城市中心商住区,打造一批高端精品地产和城市综合体。搞好集中宣传和对外推介活动,提高房产外销率。养生养老产业。规划建设酒店式养老基地,配置医疗、保健、健身、娱乐等设施,推行丰富多彩的异地度假养老。强化与国内其他城市养老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形成标准化、共享式的养老设施和养老服务,培育移动式、旅游性、养生性度假养老产业。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家庭护理、卫生保健、家庭教育、保洁保安、保养维护等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建立智能呼叫、社区办公、实体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居家生活服务。

(三)培育壮大服务业发展载体。按照突出特色、膨胀规模、打造品牌、提升层次的总体要求,着力培育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园区、特色街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等五大载体,充分发挥其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辐射和示范带动效应。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加大规费减免、资金扶持等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十二五”期间,集中培育14个重点城区、30个重点园区、30个特色街区、50户重点企业,每年重点推进50个重点项目。

专栏3:部分服务业载体工程

重点园区:烟台保税港区、海港路中心商贸区、烟台临港综合物流园区、潮水机场物流园区、莱州临港物流园、龙口临港物流园、桃村商贸物流集聚区、芝罘软件园、烟台软件园、烟台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创意产业园、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滨海广场金融商务区、迎春大街中央商务区、国际博览中心会展商务区、芝罘岛生态旅游度假区、蓬莱旅游度假区、养马岛旅游度假区、招远温泉休闲度假区、莱州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海阳旅游度假区、龙口滨海旅游度假区、长岛旅游休闲度假岛等。

特色街区:滨海广场国际商业步行街、朝阳历史文化街、齐鲁古玩文化街、上夼西路美食街、东方巴黎商业步行街、黄海路海鲜美食城、福山家电一条街、牟平服装一条街、开发区科技一条街、雨岱山渔人码头美食街、福山鲁菜文化一条街、养马岛海鲜一条街、东泊子海鲜城等。

重点项目:烟台总部经济基地、正大国际商务社区、慎礼商贸综合体、芝罘区国际金融中心、烟台北方城大型批发市场一期、三站市场改造、福山汽车交易市场、栖霞国际苹果交易城、蓬莱昌升五金机电批发市场、清华科技园、高新区科技CBD、青年科技创业大道、西港区综合物流园区再生资源配送中心、烟台钢铁物流中心、福山临港物流加工区、牟平食品物流园、大新华物流项目、夹河及夹河岛综合开发、芝罘湾开发改造、大南山生态建设、崆峒岛旅游开发、牟平滨海滩涂综合开发、牟平沁水河及鱼鸟河沿岸综合开发、养马岛整体开发、金山港旅游开发、北方国家海岸、海阳君子连理岛、莱州黄金半岛蓝色海岸旅游开发、栖霞长春湖旅游度假区、长岛西海岸综合开发、蓬莱海洋王国旅游综合开发、海阳龙栖城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海阳国际帆船俱乐部、牟平龙湖城市综合体开发、牟平迪士尼文化产业园、开发区东方夏威夷、丁字湾海上新城、世界葡萄·葡萄酒文化博览园、山东正元地理信息产业园、开发区石油储备基地、长岛县石油储备基地等。

三、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果品、蔬菜、苗木生产,突出发展海洋渔业、畜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

(一)稳定粮油生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及中低产田改造,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施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确保总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规模化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改善品质,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十二五”期间,力争保持粮食总产连续增长势头,基本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20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油料作物,建设全国最大的花生出口基地和花生食品加工基地。到2015年,全市花生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健全完善原粮和成品粮储备体系,适度增加储备规模和种类,保障粮食市场供应。

(二)突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建设烟台黄金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果蔬、渔业、畜牧业等特色现代农业。一是振兴水果产业。以苹果、樱桃、葡萄、梨四大水果为重点,打造一批优质苗木繁育场、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突破新品种选育、土壤酸化改良等关键领域。加快产业化提升步伐,壮大一批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等质量体系认证,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水果品牌。建设一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批发市场。到2015年,全市果品产量达到600万吨。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推行健康养殖模式,加大海参、鲍鱼、梭子蟹等区域名优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着力培育一批优势主导品种、特色品种和名优珍品渔业品牌,打造全国重要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积极发展海外渔业,建设我国重要的远洋渔业基地。加快研发高附加值的精深水产加工品,建成国际性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培育高产高效水产新品种、新品系,建设全国最大的健康种苗繁育基地。到201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190万吨,成为全国最佳优势水产品主产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渔业经济示范区。三是做大做强畜牧业。突出发展肉鸡、生猪、奶牛和蛋鸡生产,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到2015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40万吨。四是优化发展蔬菜产业。加强蔬菜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和扶持创立自主品牌,提高蔬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等产后处理水平。到2015年,蔬菜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超过300万吨。

(三)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动建立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与农户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规范、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0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0家,覆盖全市90%的村庄。

(四)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管理。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实行质量可追溯管理,主要农产品达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深入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饲料中违禁药物污染监控工作,严格市场准入,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改进传统耕种模式,大力发展免耕播种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健全完善农产品品牌化推进机制和品牌推广体系。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田间灌排系统,修复老化失修工程,实施末级渠系配套工程,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5万亩。加快国家级中心渔港、一级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渔业标准化池塘和养殖设施改造。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力争到2015年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发展蔬菜、大樱桃等设施栽培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到2015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50万亩。

第四章 自主创新与人才强市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和开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市,推动增长动力转入以人才为支撑的创新驱动轨道。

一、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健全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打造国内一流创新型城市。

(一)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费用提取和投入,规划建设一批重大研发机构、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促进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与功能性总部,推进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鼓励科研单位、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技研究,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安全健康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整合高校重点特色学科,搞好基础和应用研究,建设创新型大学。健全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方式,鼓励合建研发机构、共担科研项目,共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支持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到2015年,在优势和新兴产业领域建设2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建立4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20项产学研合作成果。

(二)突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中介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和共享。重点搭建科技创新支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维护援助与信息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基础条件平台。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建立以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信息咨询机构、科技经纪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科技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创办综合性、专业性科技孵化器,到2015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发挥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烟台)中心和国家专利技术(烟台)展示交易中心作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公司制技术转移机构,促进创新成果交易和转移。

(三)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发挥企业制度创新对科技自主创新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企业决策、用人、分配、绩效管理、企业文化等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引导企业发挥比较优势,搞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集中精力做大做强主业,集中培育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以精细化管理为重点的企业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努力向管理要效益。突出抓好财务成本管理,增强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确保资金链安全。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落实国家和省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与行政保护力度,有效保护创新主体权益。促进企业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技术标准化,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优化知识产权融资环境,加大对本土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资助力度,加快知识产权产业化步伐。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完善政府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制度。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依托自主知识产权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地方)标准制定(修订)。

(五)发挥开发区和高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和建立创新机制为重点,努力推动开发区和高新区向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开发区,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注重提高产业用地的集约化水平和单位面积产出效益;不断提高区内特色产业高技术含量和外向度,增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加快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建设,培植特色产业园,在可持续发展上创出新经验;加快启迪科技园建设,集聚国内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和高端人才,增强科技支撑能力。高新区,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国内一流国际化创新型科技园区;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推进科技CBD、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航空航天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科技、海洋科技等为重点的高端制造业和以研发设计、软件外包、总部经济、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打造特色产业高地和自主创新高地,成为全市科技创新新引擎。

二、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服务发展的指导方针,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广聚人才智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80万人左右。

(一)优化人才结构。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结构优化、梯次合理的复合型党政人才队伍。优先发展企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精管理、善经营、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力度,着重造就一批进入科技前沿、在本学科领域内处于领军地位的专家学者、学科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大力实施金蓝领培养工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15万人。推进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建设一支规模大、专业技能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二)强化人才引进培养。不断健全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始终保持人才引进的政策优势。完善人才引进目录发布制度,推行高端人才引进“双百计划”,加快各类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向我市重点产业和行业流动。充分发挥驻烟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引进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相结合,以合作攻关、兼职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咨询、在外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与海外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吸引外国专家和留学人才开展合作研究。加强人才培训,建立健全政府、社会机构、用人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继续教育投入体系。完善各类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引导人才到基层和农村锻炼成长,完善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和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带动基层人才成长。

(三)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以推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以推进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建立组织推荐、社会招聘、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聘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构建以年薪制、期股期权制等多种形式为内容的多元化分配体系,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整合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统一开放、面向海内外的人才资源市场。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监督,不断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四)完善人才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培育、杰出人才奖励和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等方面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营造宜业、宜居的工作生活环境,落实各类人才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政策,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落实好高层次人才的住房保障,为高层次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提供便利。加强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各类人才就业、流动、维权提供优质服务。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各类人才带技术、项目、资金来烟投资创业。强化金融、财税对科技创业的支持,完善知识产权、技术参股办法,规范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支持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健全创业服务网络,为人才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第五章 以港兴市与海陆统筹

继续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坚持海陆统筹、梯次推进、一体开发,加快构建以港口为龙头,岸线为基础,海域为前沿,腹地为支撑的海陆开发格局。

一、深入推进“以港兴市”战略

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物流功能,全力构建环黄渤海、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型枢纽港,连接华东与华北、中国与日韩的海陆联运大通道战略性节点及贯通东西的新亚欧大陆桥北桥头堡。推进区港一体化发展,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航运服务中心和临港产业基地,建成港航大市。

(一)优化港口功能布局。以芝罘湾港区、西港区、龙口港区为核心港区,莱州港区为黄河三角洲重点港区,其它港区分工协作,基本形成特点鲜明、功能完善、信息畅通、便捷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大型枢纽港。到2015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50万标箱。以西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为龙头,推进一批10—30万吨级大型原油、液体化工码头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进出港和北方油品交割基地;以西港区40万吨级矿石码头为龙头,以10—20万吨级通用泊位为补充,推进一批大型矿石码头建设,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矿石进口港和渤海湾贸易矿石接转港;以龙口港区煤炭储备物流中心配套码头和4个10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为龙头,努力打造北煤外运大通道,建设中国北方混配煤基地港;以芝罘湾港区为龙头,抓好大型集装箱码头的新建和扩建工作,建设远洋、近洋干线港和内贸基地港;以芝罘湾港区、蓬莱港区粮食、木材、钢材专用泊位和大型仓储设施为龙头,建设全省粮油中转、加工基地和长江以北木材加工、中转集散地;以莱州港5—10万吨级泊位和莱州—潍坊液体化工品输油管道等项目为龙头,抓好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和建材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液体石油化工品、矿石、煤炭、粮食和集装箱五大货种物流业务,建成辐射黄河三角洲的区域性液体化工品物流中心,面向鲁中、鲁西的散杂货集散中心和集装箱喂给港;以芝罘湾客滚运输中心和国际邮轮停靠港建设为龙头,加快芝罘湾老港区改造,搞好游船、游艇基地和一批陆岛交通码头建设,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客滚运输、邮轮停靠港和海上旅游基地。

(二)完善港口物流体系。按照区港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快建设芝罘湾港区、西港区、龙口港区、蓬莱港区、莱州港区五大特色物流示范园区,加快港区与物流园区融合,积极开展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代理、信息等现代物流服务。以主要货种为基础,整合物流资源,着力构建滚装、集装箱国际贸易、化肥交易、矿石配送、煤炭混配、木材交易及原油液化品七大物流供应链,拓展港口功能,提升港口效益。以内陆腹地为依托,积极与内陆腹地无水港、物流园区、生产加工贸易企业相衔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物流服务网络,实现港口与内陆腹地的无缝连接。以现代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统领港口经营,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港口向以现代物流服务为主的第四代港口转型升级。

(三)提升港口集疏运功能。推动港口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加强联盟协作,聚集市场要素资源。加强与集装箱航运企业的合资合作,争取开辟更多航班航线,重点发展远洋干线。加强大通关建设,不断创新口岸通关模式,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完善口岸保障功能,加强外轮修理、外轮供应等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口岸部门合作机制,提升口岸服务和监管水平。加快港口集装箱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港口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德龙烟铁路和为各港区配套的铁路连接线、疏港公路、管道建设,构建以港口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

(四)放大保税港区效能。高起点规划建设保税港区,以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为基础,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逐步向“自由港”发展,建设区域性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加强与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合作,共同打造东北亚枢纽港。高标准推进网外配套服务区建设,吸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船代货代企业入驻,实现聚集发展。其它港区积极争取保税仓库、保税堆场、保税罐区等保税政策,推动港口向更高层次迈进。构建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培育大宗货物、特色商品交易市场,形成功能复合、展贸结合的市场体系。

二、全面加快海陆统筹开发

统筹海岸、海湾、海岛、海域开发建设,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形成发展沿海、开发海洋、带动腹地发展的新局面。

(一)培育海陆统筹开发的战略节点。把海湾海岛作为由陆地向海洋进军、由近海浅海向远海深海跨越的战略支点,各有侧重地开发和保护。庙岛湾。加快建设海上酒店、游艇码头、邮轮港口、中心渔港、帆板帆船基地、金融商务服务区等高端开发项目,培植一批功能齐全的国际游艇俱乐部、帆船帆板俱乐部、海钓俱乐部、金融会所等,建成集商务、娱乐、度假、海上运动于一体的高端休闲度假港湾。莱州湾。依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科学实施围海造田,重点发展临港物流、装备制造、新能源、滨海旅游和高效生态农业,推进莱州浅滩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牧场建设,开发建设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丁字湾。依托海即跨海大桥建设,加快海阳周边区域和莱阳南海新区开发建设。重点发展旅游休闲、海上运动、商务会展、海洋产业和商住开发,建设黄海沿岸重要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加强海岸整治和湿地修复,建设五龙河沿岸湿地和入海口滩涂生态保护区、马河港口湿地公园。龙口湾。科学填海造地,建设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服务、出口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产业聚集区。提高煤炭开采能力,科学开发龙口海滨煤田。套子湾。以烟台港西港区为中心,加快建设化学工业园、船舶工业聚集区和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发展大型临港加工制造业。保护海水浴场、万米沙滩和海防林带,发展滨海旅游业。芝罘湾。加快老港区改造和周边区域城市化改造,重点发展物流、旅游、休闲等产业,建设区港一体的现代化新港湾。长岛群岛。南五岛,实施整岛高端开发战略,形成一岛一品、错位发展的旅游休闲度假岛。北五岛,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建设刺参、鲍鱼、海胆等种质资源保护区,打造国家级海珍品繁育生产基地和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开发百万千瓦海上风场,探索开发潮汐能、海流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国家级新能源基地。养马岛。以景区高端化为方向,加快后海区域开发,建设集旅游、文化、生态于一体的高端休闲商务岛,争创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加快前海区域开发,打造集商务、娱乐、度假、居住为一体的中国北方特色水城和市区东部滨海新城。崆峒岛。以打造中国北方高端旅游度假目的地为目标,加快岛群系统性保护开发,探索海岛开发新机制,为离岸岛开发提供示范。芝罘岛。调整岛上居住、工业、旅游业布局结构,有序搬迁岛内工业项目,严格控制无序开发。注重历史人文与自然资源一体开发,打造国内最大的陆连岛旅游度假区。南部岛群。依托丁字湾,以多突堤式和人工岛填海为主,实施南部海岸整治修复工程。有序开发千里岩岛、麻姑岛、竹岛、土埠岛、鸭岛等岛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二)推动海陆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发挥港口带动作用,高效利用岸线资源,建设一批专业化和综合性的产业聚集区、特色化和高端化的滨海产业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加快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建设,全面提升我市海洋工程基础研发、试验和设计能力;加快来福士龙口、海阳新基地建设,做大杰瑞石油、巨涛海洋重工、东润仪表海上油田装备和海洋测绘、海洋物探等精密仪器制造规模,建设我国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基地。船舶工业聚集区。壮大开发区和蓬莱两个省级船舶工业园,突破整船项目,形成龙头带动优势;建设蓬莱经济开发区、北沟镇、泊子东船舶配套园,引进国内外船舶配套企业,促进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集聚。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以中心市区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园、生物科技园,以莱州市为主体的生物育种园,以莱阳市为主体的生物制造园,打造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医药及生物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化学工业聚集区。依托万华MDI一体化项目,建设烟台化学工业园;依托安邦石化项目,建设蓬莱北沟石化产业园;依托莱州湾地下卤水资源,建设银海海洋化工园。核电产业聚集区。建设海阳、莱山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依托中电投烟台核电基地、国家核电烟台综合性技术基地,打造核电综合服务平台。旅游休闲度假海岸。以突破海上旅游为重点,规划建设邮轮停靠港和一批游船基地、旅游码头,串联东部中心城市、北部“蓬长龙”、南部沿海和西部莱州湾四大板块,建设千里滨海旅游长廊。

(三)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示范。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全面推进莱州区域建设,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做大做强盐化工、黄金、石材、机电等循环经济产业;加快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搞好莱州黄金海岸和云峰山、大基山、寒同山滨海旅游区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响“中国种谷”品牌,建设国家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基地。优化发展空间布局。重点加快莱州港临港产业区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物流和现代加工制造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科学开发浅海滩涂、高效生态农业区,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严格保护各类自然保护区、水源地和海岸线,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创新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支持莱州开发区、莱州银海工业区“升级”,建设保税港区功能区和出口加工保税仓库。改革资源利用体制机制。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搞好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十二五”期间,着力建设黄河三角洲重要的物流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新能源基地、滨海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继续保持在黄河三角洲各县市区中的领先地位,成为开发建设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带动全市融入融合、借势借力发展。

第六章 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构筑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功能,提升魅力城市和人居城市形象。

一、构筑新型城镇化体系

以新型城镇化为主攻方向,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全市中等城市达到7个,3万人以上的小城镇8个,其中镇级小城市2个。

(一)做强中心城市。进一步强化带状组团之间的衔接融合,构建紧密型城市网络体系。引导中心城市各区“协作化发展、差异化竞争”,形成功能定位合理、发展特色突出、产业联系紧密、区域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理顺市区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积极推进城市路网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二)壮大县域中心城市。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导向,依托区位交通、自然资源、文化传统等条件,完善城市功能,培育优势产业,壮大综合实力,提升县域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龙口、莱州、莱阳城镇人口达到40万人以上,招远、蓬莱、海阳达到25万人以上,栖霞达到20万人以上。

(三)积极发展小城镇。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规划建镇、特色立镇、产业强镇、文明兴镇”的要求,强化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促进小城镇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成为区域性人口集聚中心、产业集聚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对20个国家重点镇和省级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尽快成为县域经济次中心。在城市周边、交通干线附近等人口聚集区域,集中扶持培育一批市级重点镇,增强带动周边农村发展能力。充分发掘和利用独特的景观风貌、特色文化和地域风情,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风格各异、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到2015年,全市中心镇和重点镇人口达到52万人。

(四)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按照“撤并自然村、整治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思路,有步骤地推进集中居住。发挥区位优势,率先突破城中村、城郊村、乡镇驻地村、沿交通主干道村;鼓励经济实力强的村建设集中居住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逐步向社区转变;引导资源丰富的村引进投资者进行旧村改造;空心村通过闲置宅基地复垦、置换等形式,提高住宅集中度或撤并搬迁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全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改造。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构筑新型城乡关系。

(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搞好城乡规划编制,科学引导新型城镇化的规模、速度和节奏,着力增强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加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开展跨县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研究,合理确定发展格局和职能分工。尽快编制完成城乡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镇规划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规划覆盖面,力争到2012年实现规划编制管理全覆盖。按照“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原则,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逐步实行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实施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区、街(镇)管理权责。

(二)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础上,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退伍安置、优抚、计划生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使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指导和权益维护,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稳定就业。

(三)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扩大收集范围,提高处理能力。加快村镇垃圾收运设施建设,尽快形成“村收集、镇运输、县市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扎实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同步搞好道路、给排水、照明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村庄综合整治,提升净化、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水平。实施“四有村庄”工程,力争三年内所有规划保留村庄达到有覆盖全村的硬化街道、有固定的文体活动中心、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基本的公共服务项目标准。完善县镇村三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体系,综合配置科教文卫、治安、社保等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和舒适度。

(一)提高居民出行质量。统筹城市道路建设,重点加强城市干道与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轨道交通等有效对接,逐步完善城市快速路系统,形成跨区域、长距离的快速交通走廊,快速疏散城市中心区交通,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城市交通干道网络。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设施,提高新建、改造道路质量,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拓宽狭窄道路,打通断头路,加密次干路和支路,提高路网的可达性。在中心城区主干道、主要通道交叉口,规划建设综合立交、城市环线等市内快速通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公交线网密度和通达深度,提高公交覆盖率。在有条件的道路上开辟公交专用道,加快公交换乘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公共停车场,加强停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停车场利用率。加强交通需求管理,规范交通秩序。倡导步行及利用自行车、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绿色交通”理念,缓解交通压力。

(二)打造舒适居住环境。加快推进旧城区重点区片改造,力争三年内完成城中村搬迁改造任务。统筹跟进居住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显著改善居住环境。加强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逐步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住房困难。搞好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着力打造一批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园林。加大临街立面改造力度,改善城市形象。加快燃气、供热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市燃气和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8.5%和65%以上。加快城市供水、排水管网新建改造,提高供水质量和保障能力,实现排水雨污分流。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城市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统一清运管理区域,加大建筑垃圾管理力度,增建垃圾处理场堆肥设施。到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地震、战时防空袭及极端气象条件下的应急避险场所建设,提高避险减灾、整体抗毁和消防等综合防护能力。

专栏4: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旧城改造:毓璜顶医院周边、胜利小区、白石旧城、小黄山、朝阳街、只楚、二三马路、黄金武警支队等区片改造,莱山、福山、牟平和高新区旧村、城中村改造等。

供热供气:莱州鑫源热力、莱阳城市集中供热、长岛南五岛供暖、招远城北区集中供热、长岛天然气热电联产,开发区工业气体供应、蓬莱天然气供气站及管网建设、招远滨海天然气、栖霞天然气等。

垃圾污水处理:烟台生活垃圾综合湿解处理二期、垃圾渗滤液膜处理、餐厨垃圾处理、开发区垃圾处理厂、开发区绿环危险废物填埋场栖霞垃圾处理厂、莱阳南海垃圾处理厂,套子湾污水处理厂二期、龙口黄水河污水处理、莱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莱阳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牟平污水处理厂、长岛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等。

应急避险:完善市体育公园、滨海广场、南山公园、文化广场、市体育场、芝罘区体育场、大润发广场、旅游大世界等8处市级应急避难场所设施。

第七章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推进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以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攻方向,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依法行政,完善问责制,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进一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改制为企业;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逐步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不再设立承担行政职能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二)纵深推进经济领域改革。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加快推进市管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推进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继续推进集团重组和大企业建设,鼓励、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与央企、民企、外资重组联合。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到2015年,全面完成我市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完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具体政策。继续完善融资担保、信用评价、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三是深化财政和价格体制改革。积极稳妥落实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源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建立起完善的公用事业价格和公共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重点推进城市供水、用电价格改革,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完善煤热价格联动机制,推进建立城市污水、垃圾及医疗废物处理收费制度,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支持牟平区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为县域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探索新路子。加快国家和省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步伐,为创新乡镇管理体制提供经验。

(三)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全面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强化卫生事业宏观管理,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统筹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推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和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竞争性文化领域,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辐射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四)大力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恒丰银行、烟台银行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组建烟台市农村商业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机构,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到2015年,在县域组建2—3家农村商业银行,培育1—2家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引导上市企业做好股票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和公司债券发行等文章,力争到2015年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0家,首发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累计达到350亿元。鼓励企业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城投债券,利用场外产权交易市场、期货市场等方式,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建立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吸引股权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基金等,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到2015年,发展创业投资企业30家,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贷担保机制,推行应收账款、仓单、林权、渔权、海域使用权等权利抵(质)押方式。

(五)协调推进城乡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加快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合理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快基层社区体制改革,创新街道、社区等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深化海域和内陆水域使用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其物权属性的实现形式和利益补偿机制。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权有偿转让和流转。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探索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多元化改革。

二、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积极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加强国内外经济合作,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外资利用质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着力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深度拓宽国际区域合作领域。一是深化与日韩及东北亚经贸合作。发挥区位、产业和政策优势,积极参与中日韩自贸区的推进和建设,提升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发展奠定基础。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中韩铁路轮渡等项目,积极发展港口保税物流,畅通与日韩、东北亚经济交流渠道。加强与日韩的产业互动,在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金融保险等领域加强投资合作与技术交流,建设合作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形成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的合作试验区。二是拓展与东盟及港澳台合作领域。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机遇,坚持贸易、投资、资源开发与工程承包并举,深度开拓东盟市场。探索CEPA、ECFA框架下与香港、台湾共赢发展的新方式,促进产业深度合作。加快栖霞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进一步加大烟台与台湾的航线密度,加大对台招商力度,促进两岸贸易往来。三是突破欧美高端市场。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欧美市场的招商力度,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重点加强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资金、技术、人才合作。引导支持我市企业积极融入欧美跨国公司产业链,提高先进制造、技术研发水平和市场控制能力。

(二)切实转变外经贸发展模式。把扩大开放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探索走出一条外源性与内生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一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以建设对外贸易强市为目标,立足以质取胜,优化贸易结构,扩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做大做强100户重点外贸企业。鼓励加工贸易延伸国内增值链,增强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能力,实现由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主品牌转型。加大高价位和新兴市场开发力度,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市场风险。加快推进对外贸易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转变,创建一批服务贸易产业基地。着力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类产品进口。二是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进一步突出产业招商主导地位,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环节,推动能源、交通、环保、物流、旅游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开展金融、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不断创新基金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无地招商”模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我市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我市上市公司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结算中心以及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等机构。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力推进“海外烟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购并国外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协调机制,在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人员进出、货物通关、检验检疫、项目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便捷高效的支撑体系。四是强化园区载体作用。发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高新区等国家级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晰园区产业定位,加快培育各类“区中园”和特色园区,促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膨胀发展。支持省级经济园区通过资源整合、创新体制机制做大做强,争取更多园区进入全省第一梯队,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经济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引导工业园区由单纯加工制造向研发创造转变,建设创新型园区。鼓励各类园区争取设立保税仓库、保税工厂、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

(三)加大国内经济合作力度。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健全国内经济合作交流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利用内资的规模和质量。全面推进与中央企业、国内500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资合作,逐年提高“三类投资方”项目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实质性推进与半岛其他城市的发展协作,协调推进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共同培育、构建区域一体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探索建立与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省会和省内中西部城市紧密结合的联动发展机制,鼓励我市优势产业以港口、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为纽带,延伸产业链条,建设一批产业配套协作、产业转移示范项目,打造一批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园区,实现一体化发展。重点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及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完善区域内产业分工合作机制,力争在旅游、物流、人才、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积极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实施。继续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实现互利双赢。

第八章 文化软实力与信息化强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增强文化的引领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建设信息化强市。

一、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建设文化大市、强市和文明城市。

(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突出文化事业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要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启动烟台图书馆二期工程、新华书店分支机构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电影事业,推进本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媒事业发展。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功能,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争取80%的县市区建成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二级以上标准,新增农村文化大院示范点1500个以上。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突出抓好反映烟台重大题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型文艺作品的规划创作,推出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学艺术精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资源利用,充实完善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争取更多项目进入省级、国家级名录。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积极发展文博事业。

(二)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崛起,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现代传媒、印刷出版、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动漫、广告、古玩字画及工艺品交易等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增强产业拉动作用。支持文化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着力推进文化创意、葡萄酒文化、文化旅游和印刷发行四大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街区建设,引导文化产业资源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落实文艺精品创作奖励扶持政策,建立适应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分配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优秀文化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探索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提高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财税、投融资、工商管理和价格等方面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共同理想信念。弘扬“创新、拼搏、协作、包容”的新时期烟台精神,为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增强信心和动力。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繁荣发展社会科学,提高人文科学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监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深入推进“诚信烟台”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争取尽快跨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同时争取有1—2个市县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展争创知名文化品牌活动,加强广场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注重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提高烟台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专栏5:文化设施重点项目

烟台五彩文化广场、青龙山文化广场、开发区福莱山纪念公园、莱山解家庄尚书府历史文化复兴工程、辛安河科技文化主题公园、中日友好老年文化交流中心、“印象栖霞”大型文化影视基地、蓬莱文化中心、海阳中国书画艺术广场、蓬莱古登州文化大观园、长岛庙岛妈祖文化公园、莱阳恐龙公园、莱州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招远玲珑文体娱乐活动中心、龙口体育文化中心等。

二、实施信息化强市战略

以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契机,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建设信息化强市。

(一)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以“中国烟台”政府网站为平台,加强政府数据中心、电子政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网上审批、网上办事、网上对话、网上服务等工作方式。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推行网络洽谈、网上贸易、网络购物、电子支付等商务活动模式。以市民卡为龙头,便民信息亭等信息服务终端为载体,实现公用事业缴费、交通旅游、小区安防、小额支付、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一卡多用,开展政务公开、医疗、就业、救助、保障、家政、房产等便民惠民信息服务。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为抓手,开发图书期刊、舞台艺术、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科普知识、文物鉴赏等数字文化产品。以打造智慧城市为目标,建设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港口、智能小区等智能信息系统工程,提升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继续推进信息化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推进信息化与传统服务业的融合,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信息化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建设以信息集成、智能决策、数字模拟、精准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推进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融合,鼓励本地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工程建设,培育发展新兴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推进信息化与节能减排的融合,加快冶金、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

(三)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重点建设人口、法人、基础地理信息和宏观经济资源等四项基础数据库,教育、社保、医疗、环保、科技、规划、土地、城管等一批行业数据库,政府、企业和市民等三项信用数据库,为各类决策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建立健全信息资源交换标准、交换目录和交换机制,促进各类信息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充分应用搜索技术、语文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和数字建模技术,建立相关的数据分析模型,提供相应的决策分析支持服务。

(四)创新信息化发展机制。试点建立政府信息主管制度和企业信息主管制度,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各种资金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对外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内知名软硬件企业在烟台设立分支机构。继续加强与欧盟委员会信息与媒体总司的联系,积极争取更多领域的合作机会。

第九章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着力打造“生态城市、绿色烟台”。

一、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将环境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力争2012年达到生态市建设要求,着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适宜人居的田园城市。

(一)加强绿化建设。以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抓手,以山区造林、水系生态林建设和村镇植树为重点,加大造林力度,提高造林质量和绿化水平。着力推进大造林工程,加快膨胀森林资源,提高生态防护和碳汇功能。优化造林布局,加强中心城市周边绿化,突出抓好胶东引黄调水输水干线、南北海岸线和东西市界线等三条主线,门楼、沐浴、王屋、高陵四大水库和大沽夹河、黄水河、五龙河、界河、王河、辛安河、黄垒河、大沽河流域八大汇水区域等市级水系重点绿化工程。继续抓好速生丰产林、村镇绿化工程,做好各级公路绿化带的管护。到2015年,全市造林补植40万亩,有林地总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

(二)加强生态涵养区保护。重点加强中部低山丘陵生态控制区、南部平原缓丘生态农业区的保护,合理控制功能区开发强度。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滩涂保护制度,严禁任何不符合保护区功能或改变地形地貌植被、地表构成的开发建设活动,促进功能区生态良性发展,维护生态多样性。对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区和水库库区等饮用水水源地实行强制性保护,加强库区周边植被保护和污染防治,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确保饮用水质安全达标。强化重要海域、海湾、海岛、滨海湿地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实施集中集约用海,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强化海洋特别保护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工程建设。全面推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建立赤潮、风暴潮、海上溢油、强降雪和暴雨等自然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到2015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7%以上。

(三)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对主要污染物控制因子进行总体把握,加大总量调控力度。健全工业污染防控体系,大幅度减少工业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持续改善城市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加强对重点河口、海域、园区、企业的排污监管和控制,严格实施排海污染物浓度与总量双控。加大海洋环境动态监测力度,加强海洋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建设。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减少秸秆焚烧。加强核安全监管及放射性、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核辐射应急体系。

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一)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导向,创新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优化能源利用结构,逐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十二五”末新能源实现替代常规能源550万吨标准煤,占全市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6%。推广先进低碳技术,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大力实施农村沼气示范工程,沼气用户占适宜建设农户的比重达到34%。制定出台高能耗农业机械报废补偿办法,推广少耕免耕法、联合作业等先进机械化农艺技术,降低农机能源消耗。强化对110户重点用能工业企业管理,确保24个重点产品能耗指标稳定降低率达80%以上。淘汰落后工艺,实现生产流程连续化、紧凑化、高效化。对高耗能设备进行淘汰或节能改造,加强余热、余气回收利用,提高用能效率。认真执行加强节能评估和环境评价的法规政策,严把市场准入关,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防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按计划关停、淘汰小火电机组和水泥立窑生产线。强化以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全过程管理,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面积1500万平方米,海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供热制冷面积760万平方米。加快老旧营运车辆淘汰步伐,继续实施“油改气”工程,到“十二五”末营运车辆全部达到国Ⅲ排放标准。认真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运行管理体系。加强国际碳交易合作,积极发展CDM项目。继续推进节约型机关、企业、学校、家庭建设,建设低碳城市。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培育完善10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搞好上下游产品配套,鼓励开展以共伴生矿和工业废渣、废水、废气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完善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资源利用链,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复合立体、动植物共生等效益较高、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开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使废旧物资就地资源化、回收行业产业化。加强废旧家电回收管理,鼓励和支持回收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集中改进产业循环的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工艺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做好3个县市区、5个园区、30个企业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快推进烟台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和牟平、长岛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

三、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集约开发和有序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供应的综合平衡和统一管理,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全面清理存量土地,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并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应关系的土地价格机制。以建设紧凑型城镇为方向,抓好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编制和实施。

(二)集约利用水资源。加大城市节水力度,强制推行节水设备和器具,鼓励再生水、中水回用,推进城市尾水资源化利用,部分区域实行分质供水。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进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水权转让制度和水权交易市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再生水回用率。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加强海水综合利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到2015年,新增节水1.2亿立方米。

(三)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依法管理矿产资源,严格开发资质认证,严禁矿产资源滥采。加强地质勘察,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根据矿产资源储备现状,制定合理开发方案,重点对黄金、卤水、岩石、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先进开采技术和工艺,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拉长资源型产业链条,减少对矿产资源的过度依赖,对资源县、资源镇进行接续产业培育。

(四)集中集约利用海域资源。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深化海域开发利用模式,以海域整治与修复为重点,大力推广多突堤、人工岛、区块组团式等科学填海方式,加快推进龙口人工岛群、丁字湾、养马岛前海、蓬莱西海岸等集中集约用海区域建设,通过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建设,集约高效利用岸线和海域资源。

第十章 改善民生与促进和谐

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促进充分就业。落实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不断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公平就业与充分就业。加大民生就业资金投入,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实现“动态消零”。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民工帮扶就业工作,统筹城乡就业,建设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工作机制,鼓励和扶持更多的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充分运用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加强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工作机制,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以上,其中失业职工再就业3万人以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2万人以上。

(二)加强社会保障。加强社会保险政策制度改革创新,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统筹推进城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工作,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新增就业人员、非公有制企业和城镇个体工商户未参保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动社保基金征缴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不断增强社保基金的支撑能力,确保各类保障对象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完善分层管理、分类施保的社会救助制度,构建以城乡低保、五保、灾民救助制度为主体,以医疗、教育、住房和突发性困难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爱心捐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调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到“十二五”末,全市形成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为核心的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0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5万人、125万人、85万人。

(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前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机制,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到2015年,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9%以上。鼓励高中学校积极探索开展特色办学。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整合和优化各种高等教育资源,引进1—2所全国知名理工类院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成人教育,推进社区教育发展。调整学校布局,将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纳入城镇开发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强化教育经费筹措、使用和管理,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加大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将学前教育家庭困难幼儿纳入资助范围,逐年提高资助标准。加快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免费教育,规范教育收费,促进教育公平。

(四)突破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减轻城乡居民医疗负担。健全完善新农合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严防严控重大传染病,积极开展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防治。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实施健康行动计划,推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到2015年,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

(五)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全民健身体系。整合竞技体育资源,建立高效竞技训练组织、管理和运行体制,确保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全省前三位置。筹备组织好2012年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组建一批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集团,逐步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和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

专栏6:公共服务重点项目

科技教育: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烟台三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招远科技孵化中心,烟台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牟平高职改扩建、莱州高职基础设施建设、招远招金职业学院等。

卫生保障:烟台妇幼保健院及烟台山医院周边改造、滨洲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一〇七医院莱山分院、莱州人民医院新院、莱州中医院扩建、蓬莱中医院迁建、招远人民医院改扩建、栖霞人民医院病房大楼、招远玲珑博爱医院、莱山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开发区社会福利中心、开发区磁山养老康复中心、福山中慈乐天养老城、莱山区社会福利中心、高新区御花园老年公寓、莱州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招远老年人公寓、招远亲和源养老公寓、北长山岛康体医疗中心等。

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实现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明显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打击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二)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妇女儿童地位,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有关补贴政策,加强无障碍设施和残疾人托管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与改造力度,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实施积极、健康老龄化战略,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多层次发展、专业化服务、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龄人生命和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三)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健全完善基本应急广播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全面完成传输数据数字化改造。抓好气象、防震、消防等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体制,加强交通战备、人民防空和经济动员工作。广泛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拥军优属模范单位和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等活动,做好拥军优抚工作。强化档案基础设施和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做好史志、邮政工作。

三、全面加强社会管理

把社会管理放在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妥善做好信访工作。深入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改进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建立社会风险评估体系,健全人民调解制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法律等方式,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二)保持社会平安稳定。继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政法、群防群治组织。深入开展严打专项整治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加强社会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

(三)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以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和保障能力建设,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大安全投入,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海上生产、农业机械、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管理,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创新监管机制,规范监管行为,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加强食品药品基层监管网络、电子监管网络和风险防范网络建设,构建社会化监管体系。深入开展药品、医疗器械、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专项整治,强化日常监管。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防止食品药品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五)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完善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信息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体系,提升综合预警和防范水平。整合社会资源,规划建设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征用及紧急配送机制,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市的统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依法自主开展活动。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和侨务工作。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全面推进法治烟台创建。建设法治政府,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的监督机制。进一步拓展反映社情民意渠道,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专家参与制度、社情民意反馈制度等。依法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十一章 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

统筹基础产业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健全交通、能源、水资源和信息网络体系,增强规划实施的支撑保障能力。

一、能源产业

优化电网结构和电源布局,提高供电水平,构筑安全、可靠、经济、环保的电力保障体系。电源工程,进一步优化发展煤电产业,加快大容量高效环保机组建设,降低常规小火电机组比例,新建火电机组总容量660万千瓦,新增核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500万千瓦。大力推进电力产业化发展,健全配电网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电网工程,加快500千伏电网建设,加强与主网的联系,实现区域电网与主网更大功率交换。逐步完善220千伏电网结构,继续推进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形成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

专栏7:电网和电源重点工程

电网:海阳核电—即墨、莱阳—海阳核电—昆嵛500千伏线路,莱州和蓬莱电厂电力送出工程,扩建500千伏光州站、栖霞站和莱阳站,新建220千伏变电站9座,增容改造变电站4座,新增变电容量414万千伏安,新建220千伏线路443千米。

电源:华能烟台电厂、华电国际莱州电厂、国电蓬莱电厂二期扩建、百年电力四期及五期工程、南山热电工程、长岛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栖霞天力生物质热电产业园等。

二、交通运输设施

加快构筑现代化、立体式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港口,积极优化港口资源配置,搞好十大港区改造扩建,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港口格局。公路,以建设90分钟市域通勤圈为目标,打造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主骨架、与全省公路主干线衔接良好、市域内各乡镇通达顺畅、布局合理的公路交通网络。铁路,建设完善融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高速铁路、普通铁路、铁路轮渡于一体的铁路交通网络,尽早开通动车组。民航,按干线机场标准建设新机场,增辟国际国内航线。推进低空空域通用航空业发展,完善规划布局、管理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管道,加快液体输送管道建设,建立完善齐备的交通运输体系。

专栏8:交通运输设施重点工程

港口:西港区工程、芝罘湾港区工程、龙口港区工程、蓬莱港区工程、莱州亿吨大港、蓬莱栾家口港区散杂货泊位及航道扩建、海阳东西港区工程等。

公路:莱山至海阳高速、龙青高速龙口至莱西段,长岛至蓬莱连陆工程、北长山岛至大小黑山岛连岛工程,烟台港疏港公路,环海公路牟平、莱州、莱阳、海阳段等。

铁路: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中韩铁路轮渡,城市轻轨、海凤铁路、蓬莱东港区及栾家口港铁路进港线、莱州港疏港铁路等。

民航:潮水国际机场、长岛小型机场建设等。

管道:西港区—淄博重质液体化工原料输送管道、莱州—潍坊液体化工品输油管道等。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

三、水利设施

围绕提高水资源供给、水灾害防御和水生态保护三大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城市水网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体系。加强病险水闸、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防潮堤、防洪工程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推进水库、洪水、雨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开发工程体系。加强水土保持、生态水系工程建设,构建水生态保护体系,增强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栏9:水利设施重点工程

供水保障工程:胶东调水主干线和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城市双水源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市水源地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十万方水厂建设工程、永福园地下水库除铁锰工程等。

防洪减灾工程:50座大中型病险水闸、蓬莱邱山等5座大中型水库及部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外夹河回里段等10条河道的险工险段综合治理,新建和加固沿海防潮堤50公里。

水资源开发工程:新建蓬莱平山河地下水库,大沽夹河等19条骨干河道拦蓄工程,新建大中型拦蓄闸坝24座。

水生态保护工程:福山东黄山等重点小流域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0平方公里,大沽夹河等20个重点流域水系生态综合治理。

四、信息网络

大力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建设,加快建设WiFi、Wlan等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建设基于IPv4/IPv6的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推动IPv6、智能网、软交换等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试点。到2015年,全市骨干高速城域网带宽达到1000G,高速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00G,互联网用户300余万,有线电视实现数字传输。以3G通信网络为基础的“无线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区域信息传输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十二章 发展保障与实施措施

一、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一)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把扩大内需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方针,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形成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发展模式。一是扩大消费需求。努力拓展消费空间,培育城乡消费亮点。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对居民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支持力度,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引导和促进汽车、数码产品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落实国家扩大消费政策,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扩大“家电下乡”补贴范围,健全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农村流通网络。研究制定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措施,完善消费信贷。规范消费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高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支持居民扩大消费比重,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增加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二是保持有效投资需求。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有效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发挥好投资对扩大消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在“十二五”前期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优化投资领域,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作为新一轮投资的重点,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张。加强政府投资管理,严格考核监督,注重投资实效。调整投资布局,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加强项目储备,筛选论证一批带动全局、支撑长远的重大项目,挤进省和国家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资达到2万亿元。

(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十二五”新建续建各类重大项目850项,总投资1.6万亿元,其中农业项目投资111.2亿元;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844亿元,占23.9%;服务业项目投资8081.3亿元,占50.2%;能源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4063亿元,占25.2%。

(三)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投资机制。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引导银行、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共同投入,尽快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保障机制;发挥市场融资功能,积极培育上市融资资源,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利用债券、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落实好国家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投资以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建设。

(四)完善政策措施体系。区域政策。积极对接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若干类主体功能区,引导各种发展要素向重点开发区域聚集,引导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人口向城镇迁移和集中,合理布局重大项目、重大产业和重点城镇,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各类要素协调发展的区域开发格局。建立健全保障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细化分类管理的区域发展政策,形成促进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利用的配套制度体系。产业政策。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实际,研究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合理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资金投向。建立相关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贴息、借款、资本金注入、无偿资助和奖励等措施,培育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产业、税收、环保、土地等调控手段,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提高“两高一资”项目建设门槛,杜绝盲目重复建设。财政政策。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支出范围,财政资金优先向新农村建设、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倾斜。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加强效益财政建设,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制定和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税收政策。

二、规划实施措施

(一)完善规划体系。健全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组成的规划体系,形成规划实施的合力。发挥年度计划的作用,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搞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保证规划任务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总体规划经人大批准通过后,是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调整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总体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在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是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承诺,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落到实处。适时制定出台规划管理办法,使规划编制实施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建立规划实施推进机制。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市发展改革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定期向市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跟踪分析。

(四)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原因使经济发展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五)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级政府和领导都要提高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保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如期顺利实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